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与治理重构
于宏源 蒋尊泽 孙海泳 朱云杰 周亦奇 曹嘉涵 
												
                在当前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经历深刻变革、大国竞争日益聚焦于科技与产业前沿的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决定国家未来竞争力的核心领域。随着主要发达国家通过立法建制、联盟构建与标准输出等一系列手段,不断强化对华战略竞争,全球产业治理体系正面临从“效率优先”向“安全主导”的根本性转型。为系统研判这一变革趋势,2025年10月27日,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公共政策与创新研究所发布题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与治理重构》的研究报告,综合运用多维度政策文本分析、产业数据追踪与地缘战略评估等方法,聚焦芯片、动力电池、关键矿产三大关键领域,深入剖析其国际竞争态势与全球治理重构路径,基于对美欧产业政策体系的全面梳理,并结合中国产业实践的系统性实证研究,揭示了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的内在逻辑与发展规律,并为中国在复杂挑战中构建战略应对能力提供思路支撑。
随着特朗普政府第二任期的开启,国际贸易与科技规则进入新一轮动荡调整期,美欧等发达经济体通过系统性立法、联盟构建与标准输出等手段,在多条战线上展开对华战略竞争,试图在芯片、动力电池、关键矿产等决定未来产业主导权的关键领域构筑“去中国化”的壁垒体系。这一竞争态势标志着全球产业治理逻辑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从全球化鼎盛时期的“效率优先”转向地缘政治回归下的“安全主导”,制度竞争逐渐取代传统的市场博弈,形成“强地缘—弱治理”的新型国际竞争格局。
在高端芯片领域,这场竞争已演变为国家科技主权与产业安全的核心议题。美国以《芯片与科学法案》为框架,构建起“技术管制+联盟协作”的双轨制遏制体系,通过出口管制实体清单与CHIP4联盟机制实施精准封锁,并联合日本、荷兰等关键设备供应国限制高端光刻机等制造设备对华出口。欧盟则依托《欧洲芯片法案》建立“补贴激励+风险防控”的双重机制,计划在2030年前推动430亿欧元投资,将欧洲半导体全球份额从目前的9%提升至20%。尽管欧洲在战略表述上未明确将中国列为对手,但其政策实践仍深受美国对华遏制战略的牵制,通过美欧贸易和技术委员会(TTC)等机制嵌入美国主导的技术联盟体系。面对严峻的技术封锁,中国半导体产业在压力中寻求突破,在28nm及以上成熟制程领域已实现较为完整的国产替代,Chiplet先进封装技术为提升芯片性能开辟了新路径,铋基二维环栅晶体管等非硅材料研发更是展现出在“后摩尔定律”时代实现弯道超车的可能性。然而,在7nm以下高端制程方面,中国仍面临极紫外光刻(EUV)设备禁运等瓶颈,需要持续攻坚核心装备与材料环节。
动力电池作为全球能源转型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核心部件,已成为绿色工业竞争的前沿阵地。美国通过《通胀削减法案》实施“本土制造+供应链排华”策略,以税收抵免为杠杆要求电池组件在北美组装、关键矿物来自自贸伙伴,构建排他性区域供应链。欧盟则借助《电池与废电池法规》设立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认证体系,将环境标准转化为市场准入壁垒。面对欧美政策围堵,中国动力电池产业依然保持全球竞争优势,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企业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55%以上,并通过在印尼、泰国、墨西哥等地建立生产基地,实现供应链的全球化布局。在技术迭代方面,全球正围绕固态电池等下一代技术路线展开激烈竞速,美国《锂电池国家蓝图》提出2030年实现能量密度500Wh/kg的目标,欧盟“Battery2030+”计划加速固态电池研发,中国则需在巩固现有优势的同时,力争在新型电池材料与系统集成领域取得突破。
关键矿产资源作为支撑能源转型与数字经济的物质基础,其战略价值在地缘政治博弈中日益凸显。美欧通过《关键原材料法案》等政策工具推动供应链“去中心化”,美国建立“关键矿产伙伴关系”(MSP)构建排除中资的矿产合作模式,欧盟则设定2030年本土开采10%、加工40%、回收25%的战略目标,并积极与加拿大、乌克兰、智利等“志同道合”国家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中国在锂、钴、稀土等关键矿产的加工环节占据全球主导地位,锂加工处理能力占全球近60%,稀土元素加工能力接近90%。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深化与非洲、拉美资源国的合作,构建“资源—基建—产能”协同发展模式。然而,美欧正通过ESG标准、碳边境机制、矿产溯源要求等新型规则工具,试图重构全球资源治理体系,削弱中国在关键矿产供应链中的既有优势。
面对多维度、系统性的竞争压力,中国正在构建全方位的战略应对体系。在政策引导方面,中国先后出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等一系列顶层设计,明确产业发展路径。在技术创新方面,中国通过国家实验室与企业联合研发中心等平台,在锂电池正极材料、高效电池管理系统等关键技术上持续突破。在全球治理参与方面,中国积极推动“一带一路”供应链合作,深化与东盟、非洲、拉美等国家的产业链协同,在绿色AI、低碳算力等新兴领域建立技术互认机制与合规标准协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在绿色人工智能领域展现出独特优势,通过“东数西算”工程推动算力部署向西部可再生能源富集区转移,构建"绿色电力—智能算法—算力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布局,为发展中国家构建低碳、高效、智能型能源基础设施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样本。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范式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从传统的要素成本与市场规模竞争,转向以规则制定权、制度嵌入力和体系韧性为核心的系统性博弈。中国在这场变革中,既面临着技术封锁、规则排斥等严峻挑战,也拥有通过自主创新、国际合作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在未来发展中,中国需要继续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完善产业政策环境,深化全球伙伴关系,在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链同时,推动建设开放包容的全球产业治理体系。这不仅关乎中国在全球产业竞争中的地位,更将决定未来数十年全球科技治理体系的演进方向与发展范式。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发展道路将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重要参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