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重大能源与气候议题上海对话圆满落幕
2025年11月12日
全球专家共议能源转型与气候合作新路径
上海,2025年11月7日—— 以“共商能源转型,共建绿色未来”为主题的 “2025重大能源与气候议题上海对话”(简称“上海对话”)今日在上海圆满闭幕。会议由博众智合能源转型、中国投资协会能源投资专业委员会、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及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联合主办,作为第六届国际碳中和与绿色投资大会的重要配套活动,吸引了来自亚洲、欧洲、北美及全球南方国家的专家学者、行业代表和政策制定者,共同探讨能源转型与气候治理的未来方向。继2024年“上海对话”直播观看量创下近265万人次纪录后,2025年“上海对话”再创新高——为期一天半的会议累计在线观看人数达586万人次,充分体现了公众对能源与气候议题以及全球气候治理的高度关注。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陈东晓通过视频方式在会上作致辞。
陈东晓表示,在《巴黎协定》签署十周年后,世界正迎来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更新期。各国的选择与行动,将深刻影响全球的脱碳进程。当下,地缘与经贸格局仍在重构,气候议程与产业政策深度交织,区域转型的公平、效率、可行性三难悖论日益凸显。随着全球能源结构深度调整与产业转型加速推进,煤炭资源型地区面临前所未有的结构性变革压力。
在这些“不确定”之中,唯一的“确定”是我们肩负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推进能源公正转型的人类使命,气候变化不应成为地缘政治分裂的议题,而应成为凝聚人类共识、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纽带。
科技创新与国际合作是绿色转型双引擎。氢冶金、工业热泵等已点亮“灯塔”,但“技术可行”到“成本可行”需产业链协同:绿电消纳、成本分担、价值认知、政策金融激励四机制闭环,共筑跨国供需循环。
有鉴于此,本届“上海对话”自筹备之初,就明确聚焦“产业链协作与共建机制”。本次会议的参会嘉宾几乎涵盖了整个产业链的关键环节——这正是推动变革的最强合力。本论坛不只是思想的交流,更是行动的起点;不只是问题的讨论,更是解决方案的孵化平台。
聚焦关键议题,凝聚全球共识
2025年是《巴黎协定》达成十周年,也是全球各国更新气候承诺的关键之年。面对化石能源依赖与气候目标落差的双重挑战,“上海对话”为政府、企业、学术机构及社会各界提供了一个跨区域、跨行业的高层交流平台,推动各方在电力系统转型、产煤区公正转型与重工业脱碳等议题上形成新的共识与合作愿景。
开幕式:共识与合作的新起点
会议为期一天半,设三大主题论坛。开幕式由博众智合能源转型中国区总裁涂建军教授主持,同济大学蔡三发教授与博众能源转型论坛电力项目主任德米特里·佩斯(Dimitri Pescia)分别致辞。蔡教授指出:“能源与气候治理从不是零和博弈,而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赢之路。唯有深化国际合作,才能打通从技术研发到市场应用的全链条,让能源转型真正落地。
alinnea研究所、IE-iGDP公正转型实验室主任安娜·贝伦·桑切斯(Ana Belén Sánchez)在开场演讲中表示,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带来巨大的能源需求,要实现AI的可持续未来,离不开可再生能源的支持与全球协作。
会议期间,波兰能源转型论坛(Forum Energii)与博众智合能源转型签署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共同推动着中欧在气候治理与煤炭转型领域的合作迈上新台阶。
主题论坛一:深度变革中的全球电力系统
来自中国、北美、东南亚与欧洲的专家共同探讨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和极端气候条件下的电力系统规划。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首席专家陈宗法、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电力协会马克·杰卡德(Mark Jaccard)教授、博众能源转型论坛东南亚政策负责人苏帕万·萨伊林(Supawan Saelim)博士、德国国际合作机构韦国思先生(Markus Wypior)分别从中国、北美、东南亚与欧洲视角分享观点。
在本次“面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与极端气候的电力系统规划”圆桌讨论中,来自全球多个地区的能源专家围绕电力系统转型展开深度交流。东盟能源中心塔琳亚·苏帕萨博士(Tharinya Supasa)指出,东盟正推动区域一体化能源规划,促进成员国间资源互补与电网互联。EDF(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公共事务暨机构关系总经理周苏燕女士分享了欧洲跨国电网建设经验,强调顶层设计对电力系统融合的关键作用。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陈宗法先生系统阐述了中国在新能源消纳、跨省输电和市场机制建设方面的实践与挑战。马克·杰卡德(Mark Jaccard)教授则从北美实践出发,强调了监管合作与跨区电力交易的重要性。
博众智合能源转型电力项目主任尹明博士在成果发布环节中指出,中国已成为全球电力系统转型的关键力量,“未来应聚焦安全、清洁、灵活、智能四大方向,完善市场机制,推动分布式能源高质量发展。”
主题论坛二:能源公正转型的多边对话
论坛由博众智合能源转型地方转型咨询师张黛阳女士主持。涂建军教授在开场致辞环节时指出,煤炭产业公正转型不仅关乎气候目标,更涉及能源安全与社会公平。他强调,碳约束收紧背景下,需通过政策、技术与资金推动转型,确保公平与效率并重。
发改委能源研究所韩文科先生、波兰能源转型论坛约翰娜·麦考维克博士、山西科城能源研究院袁进教授等专家,围绕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转型政策与实践展开深入探讨。
主题论坛三:工业脱碳的路径与实践
中国欧盟商会能源工作组副主席牛金泓女士分享中欧企业在能源合作中的新趋势。中国石化联合会外资委主席兼秘书长庞广廉先生、中国煤炭科工集团首席科学家陈贵锋教授与博众智合工业项目主管马提亚斯·德适(Matthias Deutsch)先生则从石油化工、煤化工与氢能经济的角度,探讨化工行业转型的技术路径与“十五五”期间行业发展趋势。
最后一场论坛聚焦“工业脱碳”,圆桌讨论环节由博众智合能源转型工业项目主管赵文博先生主持,中国电⼦企业协会碳⾜迹专委会秘书⻓、北京数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苗韧博士,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资环处主任陈少强教授,中国投资协会能源投资专委会副会⻓兼秘书⻓张杰先生,同济⼤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特聘⻓聘教授于宏源教授,南钢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刘长亮先生,以“绿色铁贸易”为例,探讨全球供应链合作如何推动减排并降低成本。
讨论指出,工业脱碳正在经历从政策驱动迈向市场驱动的关键阶段。为了加快低碳产业降本增效,一方面需要积极的产业和财政政策,为低碳行业提供跨周期和跨省域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需要着力创造市场机制,发挥需求牵引和统一大市场的作用与优势。讨论专家认识到国际供应链合作对于压降成本,释放需求的潜力,但同时指出地缘政治和安全风险对供应链的扰动不断增强。讨论专家建议,为深化中、欧、全球南方国家合作,可以通过协调绿色标准、发布产品清单、共同项目融资、共建产业园区、联合技术攻关等方式多维度推进。
会议还发布了《氢能推动化工转型报告》并与全球钢铁企业联合推出《全球钢铁减排倡议》,为工业绿色转型提供行动蓝图。
闭幕总结:以合作之道应对全球挑战
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吴吟博士在总结发言中强调:“能源转型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共赢之旅。上海对话为我们描绘了一条清晰路线——以技术创新为引擎,以系统协同为方法,以公正包容为底色,以开放合作为路径。唯有融合技术、制度与人文关怀,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竞合共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