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登录 English

上研院报告

着眼共同安全: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新范式

赵 隆 封 帅 薛 晨 苏刘强 李红梅 谈晨逸   

2025年8月1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在美国阿拉斯加举行会晤,围绕乌克兰危机的政治解决进行深入探讨。在乌克兰危机延宕超过3年之际,相关政治进程有望迈向关键转折点。

作为冷战结束后欧洲大陆爆发的最大规模地缘政治和军事冲突,乌克兰危机不仅揭示了国家间战略矛盾的对抗升级,也暴露出现行地区安全秩序、安全治理体系的结构性问题,深刻影响着大国间的博弈态势,导致全球和地区政治安全秩序进入深度重构期。本研究报告围绕危机走势和外溢效应,利益攸关方的认知鸿沟和诉求差异,重建和平的关键分歧和制度困境开展评估,尝试提出着眼于共同安全新范式的中国视角。

报告认为,随着美国特朗普政府改变策略“强推停火”,俄乌双方的战场博弈从“总体战”转为“有限战”,从军事决胜转向“以打压谈”的谈判筹码争夺,危机延宕的多重外溢效应持续显现。目前,各方对于推动“冻结冲突”与确保“持久和平”之间的目标排序差异显著,差异化安全逻辑碰撞形成结构性矛盾,战场现实导致的停火机制脆弱,国际司法救济存在的制度局限,以及“欧洲安全”与“欧亚安全”架构愿景的理念冲突,导致乌克兰的重建和平依然面临诸多困境。

报告还认为,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离不开对“共同安全新范式”的探索:需要丰富政治进程层级与路径,同步推动临时停火与“一揽子”谈判方案;需要在停火谈判与监督维和、安全保障、战后安排等各类谈判进程的“同步走”或“分步走”问题上找到最大公约数;既要在主权和领土完整问题上坚守原则,也要探索非军事手段的阶段性解决方案,创新停火监督与维和行动的方式,适时开启战后安排和重建探讨;需要构建软硬结合的双向安全保障,推动各方以防御为导向谋划包括“安全保障”和“安全承诺”的机制性安排,借鉴亚洲安全倡议、亚洲安全模式和全球安全倡议的核心理念,实现从“独享安全”到“共同安全”的观念更新,从追求“绝对安全”转为“相对安全”的制度探索。

面向未来,各方需要改变“失败者”和“胜利者”的思维定势,恪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尊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不干涉内政等重要原则,重新定义“安全不可分割性”的内涵与外延,平衡北约存续的合理性和“门户开放”政策的外溢效应,超越零和心态探讨公平、持久且被各方所接受的具有约束性的协议,最终基于“安全共同体”意识,重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欧洲安全框架。

 SIIS Report No.45_2025_CHN_共同安全新范式: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新范式(6)(2)_page-000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