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与世界经济
2013/9/29
第三节与会者主要围绕世界宏观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问题进行了讨论。日本学者对安倍经济学的成效和风险进行了分析:安倍经济学有三支箭,即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增长战略,如果有第四支箭的话,则是2020年东京奥运会。安倍经济学的最大效应是改变了人们对日本经济的预期。但市场上货币增加了,并没有流入实体经济,工资没有增长,亦没有增加消费。因为日本量宽规模非常大,就其与GDP比重而言甚至比美欧都高,所以风险也会非常大。现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经提出警告,如果日本政府不能执行结构改革,可能会产生严重后果,日本国债的收益率可能大幅上升。对于安倍经济学的外溢效应,日本学者认为世界经济和国内政治有时是存在利益冲突的。
对于美国退出定量宽松的问题,美国学者认为,与日本量宽可能有针对中国的货币贬值的目标不同,美国完全是以促进其国内经济复苏为目标。美国、日本的宽松货币政策尽管有负面溢出效应,但是第一、第三大经济体经济恢复增长对其他国家也有好处。虽然美联储亦不在乎外部的批评,但G20提供了一个讨论世界经济的平台,各国应协调如何使经济增长更加均衡。
中方学者指出,之所以爆发金融危机是由于以美元为基础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存在。过去几年中美国实行了几轮量化宽松政策,现在如果美元退出量化宽松就会引起新兴市场金融动荡。在金融政策上世界各国需要协调。国际货币体系具有三大方向,一是继续美元本位,二是实行国际货币,三是推进货币多元化,第三种是最为现实的,而人民币国际化与该趋势相吻合,是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方向之一。印度学者也指出,新兴经济体的经济问题一部分是由于自身原因,但主要是发达国家造成的。
在金融体系改革方面,俄罗斯学者认为,国际金融规制仍是G20峰会的核心议题,已经取得了很多成绩,并且推动了各国的银行改革,但仍存在诸多不足。加拿大学者认为,相互评估进程的建立是G20所取得的成就之一。在经济增长方面,确实需要各国协同努力。对于金融机构,最好能将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区分开,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现在影子银行在中国经济中发挥很大影响,大约占中国GDP的25%,这对中国经济发展可能是不利的。但影子银行的作用与风险存在争议。
第四节与会者就全球贸易和投资问题进行了讨论。澳大利亚学者认为,从2008年开始,多哈回合谈判陷入停滞。今年G20峰会关于贸易部分最主要的成果是加强了对自贸区建设透明度的关注。现在美国的领导力不是体现在多哈回合谈判上,而是在TPP和TTIP。TPP主要关乎贸易议题,而TTIP中的投资议题更为重要,这主要是由于不同地区的不同重点,美欧贸易关系已经相对成熟。RCEP有可能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地区贸易组织,但RCEP实际上与TPP不具有竞争关系,他们属于完全不同类型的协定,前者是“20世纪的协定”,重点关注传统的贸易议题,而后者是“21世纪的协定”,更多关注关税之外的国内监管议题。上述三个地区贸易安排有可能恶化地缘政治竞争。关于地区贸易安排和中美关系,中国官方立场的变化是一个积极的动向,并且随着上海自贸区的建立,金融自由化也将成为其中一项内容。印度学者对现在许多地区经济合作组织的排他性感到不满。
加拿大学者认为,世界贸易体系在过去十年中变化巨大,现在50%是服务贸易,50%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当前,在地区贸易安排中,外交利益被带入贸易关系,贸易政策再次成为外交政策工具。TTP、TTIP、RCEP等的建立将对全球治理结构带来风险。各个区域贸易和投资安排在贸易政策和经济政策上许多都是重叠的。在圣彼得堡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关于全球贸易体系有一个讲话。在中美双边投资贸易协定方面,中美之间的诉求有所区别,美方主要关注市场准入,而中国更关注资产保护,但有其他与会者表示,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对外直接投资国,市场准入亦是中国的重大诉求。
中方学者认为,现在成立自由贸易区成为时尚。欧盟、美国和日本都建立了大量自由贸易区,发达国家试图通过规则重构,来重新分配贸易利益,其中一个目的是为了平衡中国的经济影响,或向对手施压,具有地缘政治意义。但是新兴经济体好像没有太多兴趣建立自贸区。TPP和TTIP应该更具有包容性。对于TPP,中国是准备加入的,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就是为此做准备。上海自由贸易区不仅是上海的,更是为全国进行试验,为全国服务的。也有中国学者提出,应该复活WTO,或建立更高级的WTO 2.0版本。美国学者提出,APEC可以探讨TPP、RCEP间的相通性和差异性,为未来的融合铺路。G20亦应在此方面提供更多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