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登录 English

时评

援助海地:“下药”,更需“对症”

  2010/4/3 来源:文汇报
全球130多个国家以及国际组织参加了于3月31日在联合国纽约总部召开的援助海地国际会议。联合国潘基文秘书长在开幕致词中呼吁各方为海地的复原与重建战略计划提供支持,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新海地。会前,海地政府向国际社会发出捐款呼吁,希望能筹措到39亿美元资金以用于今后18个月的重建方案和项目。结果,募捐成果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料。与会各方承诺将提供53亿美元的短期捐款以用于海地今后18个月的重建。此外,所有的援助承诺(长期和短期承诺)更达99亿美元。但是笔者认为在这喜人的“成绩”背后,还存在着不少隐忧。
首先,援助是否能足额全部兑现?海地地震发生之后,联合国为援助海地发出的14亿美元募捐呼吁目前只有48%的资金到位,最近都没有收到新的资金或捐资承诺。之前在2004年东南亚发生海啸灾害与2005年八国峰会上,发达国家也都曾做出漂亮的口头援助承诺,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在兑现国际援助方面,不少发达国家的履行承诺上并没有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此外,这笔53亿美元的捐款还只是满足海地未来18个月的重建所用,海地的未来依然需要国际社会在援助资金等方面的大力支持。联合国潘基文秘书长就指出,在今后10年里海地总共需要115亿美元的重建资金。对这笔远期的援助需求,西方国家是否能不仅继续有所承诺而且能做到承诺的足额到位?这还是个未知的问题。
其次,援助资金能否善加使用?目前国际社会对海地的援助资金已经出现了援助项目上的冷热不均情况,情况还颇为严重。据联合国统计,在流离失所者营地管理、农业、教育等关键领域开展的援助行动收到的资金严重不足,分别只达到实际需求的23%、25%和37%。但在解决灾民生活用水方面的资金到位率则最高,达到了74%。实际上由于海地灾后生活逐步恢复常态,大量灾民希望能有尊严地活着、希望能享受到正常的工作和教育机会。英国救援组织“乐施会”在海地进行的一次调查表明,分别有26%和21%的受访海地人把提供就业和教育机会视为灾后重建的最紧迫需求。但目前海地四分之三的人口处于失业状态,所提供的就业机会严重不足。雪上加霜的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海地的提供就业机会的援助项目,所需的国际援助资金只有21%到位。另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6000-8000灾民因为地震而导致肢体残疾。有海地人就担忧地表示:在地震前,我有两条腿都很难找到工作。现在我只有一条腿了,那叫我如何能找工作谋生呢?
有国际救援人员警告说:援助海地不应被视为是国际社会的负担。实际上这是国际社会的责任,更是海地借助灾后重建机会而浴火重生的机会。如果我们对海地放任不管,那我们日后依旧要像地震前那样以国际维和人员的形式来“帮助”海地。目前,海地如同一个大病尚未痊愈、但已有了好转迹象的病人,国际社会的帮助如同良药,但在施救时除了要舍得“下药”(援助)外,更需“对症”—— 视病人身体的需要而时刻调整用药情况。只有这样“良药”才不会白费,海地也能早日“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