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登录 English

时评

“购岛”闹剧让日本经济吞“苦果”

  2012/11/18 来源:文汇报

        “购岛”闹剧让日本经济吞“苦果” 第三季度数据首次出现负增长,日资企业不忍撤出在华投资,认为中国市场“不可替代”   

引 言

  日本内阁府最新公布的第三季度快报显示,日本经济该季度下滑了0.9%,为三个季度以来首次负增长,汽车和家电等耐用消费品的销售全面疲软。在日本汽车企业的销售中,中国市场占了很大的一块。从今年9月以来,日系车在中国的销售急剧下滑,其他的日本产品在中国的销售也或多或少受到中国消费者的抵制,由此使日本经济雪上加霜,前景更显黯淡。据估计,中日经贸关系冷却将使本年度的日本经济下滑0.5个百分点。而2001年以来日本全国上下竭尽全力,年均增长率还不到1%,由此可见这对日本来说是非同小可的事情。

  大和综合研究所一项测算表明:如果日本对华出口完全停下来的话,一个月就将减少2.2万亿日元的产值。一些日本媒体为了支持政府的错误行为,竭力混淆是非,散布“没有中国市场也能挺住”的论调,力图稳住阵脚。但事实表明这一说法是苍白无力的,根本不具有说服力。

日企对华投资不减反增

  今年9月日本政府上演“购岛”闹剧后,中国各地相继出现了抗议游行示威,日资企业生产的产品陷入前所未有的销售困境。今年9月,日本对华出口锐减9.6%,10月继续下跌10.2%,前10个月中日贸易额降幅达2.1%。中国是日本的头号出口国,如此大幅度的下滑,对主要依靠外需拉动的日本经济无疑是一个严峻考验。

  一些日本媒体力图说明中国市场对日本影响不大的根据,是本年度在东京证交所上市企业合计380万亿日元的集团总销售额中,在华销售额仅为25万亿日元,所占比重只有7%。因此“即便全部撤出中国市场,通过降低成本也可予以弥补”。其实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因为这里有一个计算口径的问题。在华有投资项目的日本企业在测算集团销售额时,在华企业的对日出口和公司总部从中国的进口是相互抵消的,所以其实际销售额要明显超过25万亿日元。

  到目前为止,在华日资企业虽曾一度遭到冲击,但不仅没有一家企业有撤资的动向,相反还在继续加大对华投资力度,因为中国市场远非那么容易取代。例如在湖南长沙和株洲的3家日资百货商店“平和堂”,虽然在9月的冲击中损失不赀,但两家已率先于10月27日重新开张,另一家不久也将恢复营业。

  青岛的“佳世客”百货商店同样如此,重新装潢后将在11月下旬再度迎客。而且该企业还在受到冲击的当月宣布:将于两年内分别在天津、广州和苏州增开3家门店。该公司的经营企划部日前表示,不会受到此前的冲击影响,将按预定计划推进在华经营方针。

  日资企业之所以如此看重中国市场,是因为中国的基础设施相当完善,另外还具备很强的产品配套能力,这是其他发展中国家很难具备的优势。例如伊藤洋华堂公司中国1号店于1997年在成都开张,到2008年就拥有了5家门店,营业额达到50亿元,去年其所有门店的员工多达1.5万人之多。而生产空调的大金公司,在中国的扩张步伐更为神速。从2001年到2011年,其营业额从500亿日元猛增到3000亿日元,截至去年已拥有15家生产厂家,100处销售网点和3个维修服务中心,其员工也拥有1.5万人。

  除了大力聘用中国员工开展生产和销售以外,在华日资企业还大力推动“本地化”,即加大产品在中国的配套比率,目前这一比率平均已达59.7%,而泰国是53.0%,印尼仅为41.0%,新加坡更只有30.0%。由此可见,日本企业欲寻找中国的替代市场并非易事。

可替代市场显然不靠谱

  几年前由于当时的小泉首相多次参拜靖国神社,也曾导致中日关系陷入低潮,其时的日本企业就曾尝试过寻求可替代中国的市场,实施所谓“中国 1”的战略,即“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希望藉此分散风险。他们的目光首先聚焦于另一个人口大国印度,但这一努力根本未能奏效。且不说印度的基础设施和员工的熟练程度与中国不可同日而语,那里缺乏社会稳定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今年7月,铃木汽车公司在印度的一家企业发生骚乱,一名日本主管罹难,100多名员工负伤,企业停产一个月以上,损失达2.5亿美元之巨。另外印日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也远大于中日两国。

  从投资数据可以看出,2006年日本企业的对华投资确实出现了下降,但2007年便立即出现回升,去年则比前年猛增50%。于是两三年后,日本产业界很少再听到“中国 1”之说了,因为在具体操作上有很大难度。另外,近年来中国各地连续多年相继提高最低工资,工资成本的上升也曾使日资企业感到困惑,他们曾考虑去孟加拉这样的国家进行投资,以便降低成本。但实际效果不如人意。例如今年4月泰国就将最低工资一举增加了40%,即便当地居民由于收入增加会带动消费攀升,但毕竟泰国的人口不到中国的5%,欲通过增加销售来抵消工资成本的上升,无疑是非常困难的。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去年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为5.42%,周边国家低于中国的只有泰国、缅甸和印尼,分别为3.54%、3.98%和5.36%,孟加拉国是10.70%,越南则高达18.68%,柬埔寨和老挝分别是5.48%和7.57%。所以,柬埔寨和老挝的工资上涨幅度可能超过泰国。

  另外,这些国家还经常发生劳资纠纷。今年6月,佳能公司在河内的一家工厂就遭遇了大规模罢工,要求增加工资。虽然几天后该厂的罢工得以平息,但却在同一工业园区内的其他工厂发生了连锁反应。同样于今年6月,雅加达郊外的日资企业发生了6000名员工参加的罢工,一个月后则在雅加达市中心出现了2万人规模的罢工,要求提高最低工资,废除承包制。孟加拉国的工资水平据说是全世界最低的,但日本优衣库公司同样于今年6月在达卡遭遇了要求增加工资的罢工。政府出面协调,提出上涨80%的方案,但工人不同意,要求一次性上涨两倍,此后在多家工厂发生了骚乱,为此至少关闭了20家工厂。显而易见,上述国家虽然工资成本低于中国,但却充满了不确定性,风险很难管控。另外日本此前在中国设立的多为合资企业,往往是中方控股51%。如果日资企业欲撤资,必须支付一笔不低的违约金。

中国市场机遇多于风险

  在日本企业看来,经过多年来的持续努力,中国的基础设施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产业集中度也很高,很容易在中国国内形成产品配套能力。但在中国周边国家,上述这两方面的能力却要欠缺得多,这也会明显增加产品成本。

  一些日本媒体声称,日本企业对中国市场都有点裹足不前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9月15日抗议示威达到高潮后的一个月中,日资企业的对华投资新项目依然多达12项,与此前的投资势头基本持平。其中仅在上海的就有4个项目,包括3家独资企业。而由日立、索尼和东芝三家公司联合组建的智能手机液晶显示屏全球头号企业“日本显示”公司,则决定增资200-300亿日元,在苏州和深圳的工厂增设生产线,进一步提高生产的自动化程度,以便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产能。

  优衣库公司同样按原定计划,于10月20日在西安新开了两家门店。用该公司老总的话来说,“中国市场当然有风险,但机遇更多于风险。”该公司目前正铆足了劲,力争在明年8月实现销售额1万亿日元的宏伟目标,从而创下日本服装企业的新纪录。对该公司来说,中国现在和未来都是公司营业额增长的巨大“发动机”。该公司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就开始深耕中国市场,派遣技术人员对中国员工进行培训,目前该公司所销售的产品中75%都是在中国生产的。当然该公司也在开拓东南亚的市场,但那里的员工的生产技能与中国员工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截至前年年底在中国的门店已超过600家的“全家”便利店集团也依然看好中国市场,仍准备按预定计划在2015年将其在华门店数增至4500家,2020年则要达到8000家。在中国拥有300家门店的“吉野家”快餐集团,则于此前宣布将在年内与泰国正大集团联手组建合资企业,进一步开拓中国市场。此举的目的显然是为了利用正大集团深厚的中国人脉关系。

  日本电产公司在浙江平湖约1平方公里范围内,先后投资500亿日元,相继开了14家厂,俨然在那里形成了“电产村”。一家企业如此的集中度,在全世界都是不多见的,它的很多零部件在苏州和昆山就可以搞定,各类数码设备和汽车发动机源源不断地提供给中国和全世界的市场。该公司社长的态度很明确:当然不会忽视抗议示威的影响,但为了维持增长,将继续增加在中国的设备和研发投资。 

日系车厂家不轻言放弃

  日系车在华销量出现明显下降,使憋足劲准备今年增加在华销量的日本各汽车生产商深感震惊,欧美韩企业自然是趁虚而入,扩大市场份额。实际上,今年上半年德国大众的在华销量就比去年全年的丰田销量多出一半。丰田和日产以及本田公司本来都在全力以赴,力争后来居上,在中国市场分得更大的“蛋糕”。但日本政府的举动却使丰田、日产和本田公司的增产计划彻底泡汤,10月份日产、丰田和本田这三家企业在华汽车销量的降幅都在40%以上,为此日产公司已将其今年在中国的销量从原先的135万辆下调至117.5万辆,本田也从75万辆调整为62万辆。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此前发布的数据表明,今年10月中国的乘用车销量为128万辆,其中日系车跌破10万大关,仅为9.9万辆,占总销量比重只有7.6%,比上月下降了4.6个百分点。日系车在华销量跌破六位数,这是3年来的首次。而与此同时,德国、美国和韩国汽车在中国的销量占比分别上升到21.6%、12.5%和9.7%。日系车销售下滑的状况估计至少将维持半年左右。此举还使得向中国出口汽车钢板的日本钢铁企业也叫苦不迭。在日本的钢材出口中,中国市场占到了近两成。

  中国毕竟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日本企业绝不轻言放弃。日本汽车工业协会会长丰田章男在抗议示威发生后曾明确表示:即便目前出现了令人痛心的局面,日本汽车产业的对华姿态不会发生任何变化,将从中长期视角进一步加强这一市场。此外受冲击较大的还有日本的家电产品,中国的消费者出现了转而购买欧美或韩国产品的动向。但日本生产的数码相机因很难找到替代产品,所以其销量并未出现明显下降。另外还有为中国消费者所认可的日本奶粉和尿布等,也同样保持原先的销售势头。

  截至2010年底,日本在华企业多达2.2万家,聘用的中国员工估计不下1000万之多。从日本主要的大企业营业额来看,截至去年年底,日产汽车公司的对华依存度为15.98%(去年的汽车销量则占到25%以上),日立公司为11.11%,松下为13.29%,夏普达到19.68%,而TDK公司则高达26.79%。另外,本田、东芝和佳能等公司虽然没有披露对华依存度,但从其对亚洲的依存度来看,与上述企业大致相当。丰田公司就汽车的销量来看,中国市场去年占到12%,预定到2015年提高到15%。如此之高的依存度,日本企业怎能轻言撤资呢?从1991年和2011年的数据比较来看,20年中日本的对华出口猛增了19倍,从中国的进口也增加了15倍,而日本企业的对华投资额更增加了55倍之多。大多数企业正在陆续进入投资回收期,怎么可能撒手走人呢?眼下各项权威统计数据均看好中国经济的未来,作为中国的近邻且已深耕多年,日本怎么可能逆历史潮流而动,与中国渐行渐远呢?

  日本极右翼政客和政府的当家人,出于其特定的政治利益需要,可以罔顾日本的国家利益而不惜损害对华关系,但企业家的思路是冷静而清晰的,他们绝不会为政府的指挥棒所左右,将继续坚定推动对华经贸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