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食”和“鲸吞”
2012/9/8
钓鱼岛最早由中国人发现、命名和利用,至少在明朝就在中国海防管辖之内。日本则是在1895年甲午战争期间才对钓鱼岛提出主权要求,并采取非法手段予以窃取。
1945年,日本“吐出”了台湾,但是钓鱼岛却与冲绳一起被美国占领。1972年5月15日,美国把冲绳连同钓鱼岛的行政权交给日本,并表示关于钓鱼岛主权归属,美国不持立场,日本则为了获得钓鱼岛而承诺不在该问题上给美国添麻烦。9月底,时任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问周恩来总理钓鱼岛问题怎么办,周恩来对他说,这个问题可以不谈。就此,中日双方便绕开这个障碍,就搁置争议达成默契,直到1978年为止两国没有围绕这个问题发生摩擦。中日关系进入了一段令人难忘的和平友好时期。
但是,自民党内反对中日友好的鹰派势力,不甘心已到嘴边的钓鱼岛不能“下咽”的事实,便借中日谈判和平友好条约之机,提出如果不解决领土问题,就不同意签订条约,从而为中日谈判设置了障碍。对此,时任日本外相园田直和自民党干事长大平正芳都出面表示,和平条约不谈领土问题,中日之间在钓鱼岛问题上应该回到“搁置争议”的轨道上来。最后,事态得到平息,中日和平条约得以签订。
然而,日本国内“饥甚”的鹰派一直没有打消吞下钓鱼岛这块肥肉的念头。他们曾借机派人登岛测量,进行所谓科学考察,设立直升机停机坪,还纵容右翼分子登岛建立灯塔,挑起钓鱼岛争端,目的在于实行所谓 “实效控制”,吞下嘴边之物。2010年,民主党强硬派抓捕中国船长,企图以日本国内法实行羁押,目的也是制造“实效控制”的案例。此次,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提出“购岛”,亦旨在改变现状,实行“实效控制”。
针对“鲸吞”派的急躁做法,日本政府主张在不刺激中国的前提下控制钓鱼岛。因此,他们尽量禁止右翼分子登岛,也反对在岛上建立建筑物,还主张依据“入管难民法”把登岛的外国人遣送回国。他们认为日本警察“逮捕”登岛者,已行使了主权,没有必要再通过进一步措施刺激邻国。日本政府这种循序渐进、最终实现占有的做法堪比“蚕食”:钓鱼岛就在嘴边,但需在中国不注意时咬一小口,而不是吞一大口。
今年年初,日本政府做出了为钓鱼岛附属岛屿命名和国有化的“小动作”,后因中国采取了反制措施,而暂时打消了国有化的念头。然而,石原慎太郎的“购岛”计划,刺激了野田政府,于是,内阁与东京都演起了双簧。石原的“鲸吞”为野田的“蚕食”做了参照物,表面上看,内阁“抢购”是对东京都“购岛”计划的釜底抽薪,但无论“鲸吞”还是“蚕食”,其最终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对搁置争议共识的挑战,都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都是甲午战争以来侵略本质的表露,都是日本鹰派拒不反省历史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