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登录 English

时评

叙利亚危机及中国的立场

  2012/8/30 来源:中国改革

        近期,叙利亚危机不断升温,叙政府军与反对派武装已连续多日在首都大马士革多个地区激烈交战,18日发生的叙国家安全大楼爆炸事件使事态进一步激化,被迫推迟一天举行的安理会有关叙利亚问题决议草案的表决,也由于西方坚持要在决议中引入联合国宪章《第七条》有可能导致武力干预的内容认同遭到俄罗斯和中国的否决。

        叙利亚危机是去年初以来中东地区爆发的群体性动荡的延伸。这场以民众要求政府进行政治和社会变革为基本诉求和特征的抗议运动原本只是该地区国家正在经历的社会转型的一部分,具有明显的内生性。叙利亚危机发展到今日地步,固然与叙政府对形势估计不足,未能及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计划来满足反对派的政治诉求,化解民众与政府的矛盾密切相关。但是,随着外部势力不断的介入和干预,它被越来越多地添加了地缘政治利益争夺、教派对抗和大国博弈等色彩,情况也因此变得越来越复杂。

        今年早些时候,阿联酋海湾新闻网的一篇文章在分析多方试图介入叙利亚危机的原因时曾明确指出:“这与自由无关,而是关于伊朗。”文章称,土耳其、阿盟和逊尼派国家力挺叙利亚反对派,而伊朗、真主党和伊拉克总理马利基则支持叙利亚现政权。叙利亚的地区和国际仇敌抓住机会,试图改变地区力量平衡,通过打压叙利亚来孤立和围困德黑兰。半岛电视台网站一篇文章也表示,围绕叙利亚的角逐,就是一场地区霸权争夺战。

        除了本地区的地缘政治因素之外,美国和西方在整个阿拉伯动荡过程中带有明显倾向性和煽动性的舆论引导以及对反对派的直接支持,无疑加剧了叙利亚局势的恶化。去年,当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在为促进叙利亚各派与当局对话而积极展开外交努力的时候,美国等西方国家驻叙利亚外交官却频繁地与反对派单方面接触。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几个月内两次会见叙利亚反对派代表,向他们表达美国的支持,唆使他们不要与政府对话。叙利亚爆发暴力冲突后,美国等西方国家加大了对叙政府施压的力度,却对一些国家怂恿和支持叙反政府武装在叙境内制造暴力事端视而不见。这种明显“拉偏架”的做法,显然对叙利亚暴力冲突的升级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美国和西方还屡次试图强行通过联合国安理会的表决来进一步引导国际舆论和叙利亚局势的发展,但是每一次都遭到中国和俄罗斯的发对而未能得逞。对此,西方舆论反应强烈,每次表决之后,来自西方针对中俄的指责乃至谩骂之声就会漫天而至。美国和西方一些高官甚至不顾外交礼仪,用几近失态的言词来表达他们的“愤怒”。一些受美国和西方长期影响以及在叙利亚问题上打着自身小算盘的国家舆论也跟随西方批评中国。值得一提的是,在国际舆论的影响下,国内也有不少公众质疑我们采取这样的政策是否值得。

        中国在叙利亚问题上真的犯错了吗?我们姑且先不评判事情的对错,用西方熟悉的话语来说,投票本身是一种民主决策的体现。中国作为安理会成员国有权按照自己对事态的判断,从有助于解决事端的原则出发决定自己的选择。如果认可这一点的话,美国等国就不至于仅仅因为中国对决议案表达了不同的意见就如此恼怒,因此,我们不得不怀疑,这背后是不是还受其他一些情绪影响呢?众所周知,长期以来,习惯了投别人反对票的美国——仅在巴以和平进程问题上美国就投了不下60次的反对票——如今罕见地被别人投了反对票,而且投反对票的又是被美国认定是其最大竞争对手的中国和俄罗斯,这种极不自在的感觉恐怕也是令美国如此不爽的原因之一吧!近年来中国持续迅速的发展让处在困境中的西方感到十分焦虑,美国和西方多年来保持的经济优势已经或者正在慢慢失去,它们越来越担心中国的崛起终究会对美国和西方在世界事务中的传统主导地位构成挑战,因此总是用质疑的眼光关注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一举一动。关注中东变局的人们不难看到,西方媒体包括一些学者和官员经常借题发挥,不仅对中国的中东政策说三道四,甚至对中国整个对外战略的意图随意猜疑和凭空想象。从这个层面看,它们对中国投反对票的反应如此敏感和强烈也就不足为怪。

        再来看事实:安理会决议的根本目标原本是要阻止叙利亚国内暴力升级。如果就事论事地看,中俄与美欧等国在这个议题上其实并无分歧。不同的是,前者认为,要有效阻止局势继续恶化,最好的做法就是有关各方都停止一切暴力行动。而后者只准备对叙利亚政府单方面进行谴责和施压,认为只有推翻政府才能解决问题。中俄不赞同西方的意见,认为这样做不仅不利于缓解危机,反而会加剧冲突。这事实上已经为叙利亚近期发生一系列严重的流血冲突所证实,在叙利亚政府依然掌握着国家机器,政府军依然有着绝对优势的现实情况下,鼓动并武装反对派通过暴力去同政府搏斗,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而且造成了更为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

        问题在于,这个本来只是在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制止叙利亚暴力冲突的方法上的分歧,结果却不幸地被美国和西方赋予了更多意识形态和大国博弈的色彩。每次安理会表决后,西方舆论总是一边倒地将问题引导到另一个完全不同性质的话题,要民主还是要专制?同时,将一个有着非常复杂地缘政治背景的问题误导为非黑即白的简单选项:是站在人民一边,还是站在独裁者一边?西方的逻辑是,叙利亚现政权是暴力的源头,因此必须予以推翻。中俄投反对票,其实就是在保护一个罪恶的政权,根本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因此,中俄必须要为叙利亚的暴力负责。这样的引导显然偏离了国际社会关注的主题,但也反映出西方对当前国际秩序和世界政治经济权势格局向非西方国家转移的担忧。

        美国和西方对中国和俄罗斯投反对票反应如此激烈的另一个背景是,今年是世界主要大国的大选和换届年,各国领导人都开始聚焦本国政治,介入中东变局的政治意愿大大减弱。笔者在近期访问中东与美国卡内基中心中东分部的学者交流中得悉:即使中俄不投反对派,叙利亚局面也不会因此改变,因为利比亚战争之后,美国和西方就不准备在中东投入更多资源,更不会直接军事干预叙利亚。乔治敦大学多哈分校的学者也表示,出于选举需要,美国必须更多地把注意力从海外转移到国内。这也验证了笔者之前的一个看法,即中俄投反对票其实是给了美国一个既可使自己悄然隐退,又可顺势制造舆论,将导致叙利亚人道主义危机升级的脏水泼到中俄头上,从而转移公众视线的机会。

        在所有对中国的指责中,总少不了批评中国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身利益的声音,这种言论了无新意。很长时间来,只要中国在中东问题上的看法与西方不一致,就会被指责是为了石油或者其他利益,这似乎已经成为西方一些舆论的思维定势。

        中国究竟在叙利亚有多少利益?下面一些数据来或许可以说明:

        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10年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双边贸易额已突破1000美元,双向投资额超过55亿美元,而中叙贸易额仅为24.8亿美元。同年中国和沙特阿拉伯的贸易额是431.8亿美元,与尚未完全从战乱中恢复的伊拉克的贸易额也达到98.6伊美元。中国与美国的贸易更是高达近5000以美元。2010年中国对叙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存量为1681万美元。截止2010年底,中国企业在叙累积承包工程合同额为18.2亿美元,累积签订劳务合同额为482万美元。中国目前在叙利亚的中资企业不超过30家。叙利亚受西方制裁前每天的出口38万桶石油,95%是输往法国、意大利、荷兰、奥地利等欧洲等国家。中国没有从叙利亚进口石油。

        这些数据表明,如果仅为利益考虑,中国显然不会去冒得罪对中国有着更大利益的美欧和海湾国家的风险。毋庸讳言,中国在叙利亚问题上的表态当然有利益的考虑,但这种利益更多是要体现和强调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及一贯主张的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外交政策。投反对票并不意味着无视叙利亚危机,相反,中国近期就将派员去相关国家斡旋,尽自己的努力同国际社会一道去帮助解决叙利亚危机。

        事实上,中国对叙利亚问题的态度一直是明确的。中国外交部亚非司司长陈晓东在第二次投票后接受半岛电视台驻北京分社社长伊扎特的专访时就指出,中方在叙问题上的政策根本出发点,一是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二是维护中东地区的和平稳定,三是维护叙人民的根本和长远利益。中方不庇护包括叙政府在内的任何一方,支持叙人民自主选择国家的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任何政治解决方案,只要符合叙人民的根本长远利益,能为叙利亚各方及国际社会普遍接受,中方都持积极和开放态度。

        在安理会最近就叙利亚问题决议草案进行投票前,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李保东大使就再次表示了中国的立场:中方关切叙利亚的局势,认为当务之急是国际社会继续支持安南特使的斡旋,切实落实安南特使的“六点建议”、安理会有关决议和叙问题“行动小组”日内瓦外长会议公报,以尽快缓和叙紧张局势,推动叙问题的政治解决进程。叙政治进程应由叙人民主导、方案应由叙各方协商制定。

        非常值得关注的是,与上一次投票后中国的解释不同,李保东大使在阐述中国不接受这个决议草案的理由时直截了当地批评这个决议草案“严重损害了国际社会在叙利亚上的互信与合作,破坏了安理会的团结”。之后,又特别指出,“个别国家热衷于干涉别国内政,煽风点火,挑拨离间,唯恐天下不乱。他们从一开始就对安南斡旋和部署联叙团持消极态度,在过去几个月内不断散布安南斡旋和联叙团“无用论”和“失败论”。此次又给联叙团延期设置先决条件和障碍,将其同援引《联合国宪章》第七章并威胁制裁挂钩,并试图改变甚至推翻“行动小组”日内瓦会议来之不易的共识。在磋商中更是毫无诚意,态度傲慢,并且在各方仍有严重分歧,还有时间继续协商的情况下,拒绝响应中国及其他一些安理会成员以及安南特使关于继续磋商、达成各方都可接受案文的呼吁,强行推动表决”。

        笔者以为,这是叙利亚危机发生以来,中国高级官员第一次以如此坚定而犀利的话语来表明中国的立场和对一些国家的批评,这段话一针见血地戳穿了美国、西方和一些国家在叙利亚问题上的虚伪。西方一些人或许又会从中解读出一些新的含义,但是笔者相信更多人会因此对中国的政策有更清醒的了解和理解。作为一名多年从事中东问题研究的学者,笔者为此深受鼓舞,不禁要为中国日益鲜明的立场击节叫好!

(《中国改革》政经评论月刊2012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