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登录 English

时评

刘宗义参加《环球时报》圆桌对话,谈新德里“FTA路线图”应展现哪些战略远见

刘宗义    来源:环球时报

为了应对内外发展环境变化,印度政府据报制定了一份“四大支柱”自贸协定(FTA)路线图。选择这些“支柱”国家有何考量?要想实现产业振兴和大国目标,印度还应展现哪些战略远见?本期“环球圆桌对话”邀请三位学者就此展开讨论。本期“环球圆桌对话”邀请我院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刘宗义及其他两位学者就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经贸合作应成“龙象共舞”有力抓手

继印度国防部长拉杰纳特·辛格来华参加上合组织防长会议以及国家安全顾问多瓦尔6月底访问中国后,印度外长苏杰生本周也完成了5年来的首次访华之旅。国际舆论普遍认为,这些互动表明中印关系进一步转圜,保持改善和发展势头。

去年10月,中印两国领导人在喀山举行会晤,并就改善双边关系达成重要共识。这成为两国近期高层交往更加密切、关系持续缓和向好的主要背景。与此同时,印度内外发展环境以及外交运作空间发生复杂变化,促使印方重新考量过去一个时期的政策措施并进行适当调整,其中包括印媒提到的推进与美国之外一些国家的自贸协定谈判,也包括在妥处边界问题的基础上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美国政府宣布对所有贸易伙伴征收“对等关税”后,一度将印度作为首批谈判对象,并希望以印度作出巨大牺牲为前提尽早达成贸易协议。不过,美方不断挤压印方在相关议题上的谈判空间,双方围绕汽车、钢铁以及印方称之为“红线”的农业、乳业等领域存在巨大分歧。在此之前,为了获得美方“另眼相待”甚至可能的“关税豁免”,印方已在配合美方遣返移民、购买更多美国武器以及加大对美投资等方面作出诸多“努力”。但到了关税谈判阶段,印方意识到即便再多退让也无法换来美方“从轻发落”,于是转而采取强硬姿态,甚至向世贸组织通告准备对美国征收报复性关税。

对美关系的现状使得印度国内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只有真正坚持战略自主,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包括坚决维护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体制等,才能确保印度自身利益以及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而在这些领域,中印有着相似立场,双方都支持多边主义,希望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而且中方态度明确,愿同印方加强沟通协调,共同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全球产供链稳定和开放合作的国际环境。就此而言,中印在双边、地区以及国际层面都有拓展合作的动力。

聚焦发展是各自的第一要务,推进经贸领域务实合作,聚焦利益共同点深化互利合作……这是印方高官近期对华访问或接触中频繁提到的一些表述。这些表态说明,印方也越来越意识到,印度经济发展离不开与中国的贸易往来,印中经贸关系绝非一些人鼓噪的那种零和博弈关系。如果印度政府意识到推动自贸谈判的重要性,那么至少在双边层面,它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与中方相向而行,加强经贸合作。

毕竟,中印经贸关系长期保持良好势头。中国多年保持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根据中方数据,2024年中印双边贸易额为1384.78亿美元,同比增长1.7%。虽然因为出口品类、产业梯队以及各自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所处位置不同,双方贸易存在一定失衡,但双边经贸强劲增长势头还是证明了两国经济互补性强的现实。中方强调愿同印方加强经贸等领域务实合作,包括进口更多适销对路的印度产品;认为中印经贸关系顺畅发展,可以产生“1+1>2”的叠加效应。这些都体现了与印方共同努力推动双边贸易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清晰姿态。

既然发展是中印两国最大的“公约数”,那么经贸领域理应成为双方关系改善和发展的一个有力抓手。真要实现“龙象共舞”,最直观的表现就是两国经贸合作不断强化,经济利益深度捆绑。中方认为双方应相互信任而不是相互猜疑,相互合作而不是相互竞争,相互成就而不是相互消耗;印方表态两国是发展伙伴而非竞争对手,愿从长远角度看待对华关系,聚焦利益共同点,深化互利合作。正因如此,双方应再接再厉,在两国领导人喀山共识的指引下,以建交75周年为契机,相向而行,推动中印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