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盛参加《环球时报》圆桌对话,谈共建亚洲家园何以成就斐然
李开盛
越南战争结束50周年之际,一些美媒借机描画美国的所谓“正面形象”,同时渲染“中国威胁”,挑拨亚洲国家之间关系。但谁真正为亚洲好?美国亚洲战略的实质是什么?亚洲国家对于这些事关地区大势的问题普遍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本期“环球圆桌对话”邀请了我院副院长、研究员李开盛及其他两位学者就此展开讨论,本文节选我院专家观点。
共建亚洲家园何以成就斐然
亚洲是一个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历史等诸多方面都呈现出多样性的地区,不同文明的国家共同组成多彩多姿的亚洲大家庭。最近几十年来,地区国家在推进区域合作共赢的实践中形成相互尊重、协商一致、照顾各方舒适度的亚洲方式,在共同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和携手构建美好亚洲家园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一是经济增长动能持续,这是共建亚洲家园的关键基础。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显示,2024年亚洲经济规模在全球占比高达49%,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达到60%左右。亚洲地区既有经济体量上的世界经济大国,也有发展水平上的发达国家,还有诸多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地区总体和平稳定的环境为各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亚洲开发银行发布的《亚洲发展展望》报告显示,尽管面临贸易壁垒加剧以及地缘政治紧张等风险,2025年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增长率将分别达到4.7%、4.7%和6.0%。
二是地区合作不断加强,这是共建亚洲家园的重要保障。不论是持续发展壮大的上海合作组织,还是刚刚生效实施不久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一系列地区多边架构见证着区域包容性合作和一体化发展的强劲势能。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扰乱国际经贸秩序的时刻,亚洲地区内部的这种合作尤显珍贵。
三是发展潜力依然巨大,这是共建亚洲家园的内在趋势。亚洲国家普遍坚持发展优先,积极改善民生,这为实现地区共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亚洲在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等相关领域逐步走向世界前列,加强科技创新合作、促进科技成果共享等方面也有诸多潜力可挖,进而能够更好地助力各国发展。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本世纪以来,亚洲地区在经济上保持快速增长,成为全球发展高地、和平稳定绿洲。亚洲既是中国的安身立命之所,也是中国同亚洲各国的共同家园。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倡导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引领中国同周边国家友好合作开辟新的境界。
在此过程中,中国与周边国家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不断积累共识、增进互信。这种高度互信,成为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前提。同时,中国与周边国家始终把发展摆在优先位置,亚洲国家互联互通网络不断完善,中老铁路、雅万高铁、中巴经济走廊等共建“一带一路”标志性项目纷纷落地。另外,中国提出并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让亚洲持续成为全球格局中的稳定板块。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亚洲命运共同体建设成绩斐然。亚洲经济占全球比重稳步上升,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为促进世界共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当前,世界面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冲击,多边贸易体制遭受严峻考验,这让亚洲国家在加强区域经贸合作方面面临更大的紧迫感。放眼未来,亚洲国家需要继续共同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坚持开放的区域主义,坚决反对贸易投资保护主义,用好东亚、亚太等区域合作机制,高质量实施RCEP,推动签署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升级协定,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互联互通,以亚洲开放融通促进开放型世界经济建设,推动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相信携手共建美好亚洲家园将会取得更大进展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