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综述|我院合作举行“推动中欧气候及能源合作暨课题开题”座谈会

中国与欧盟作为世界重要经济体和全球两个最大的清洁能源投资方,加强中欧气候、能源合作对全球低碳发展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为更好推动中欧绿色能源合作、深化中欧多层次绿色能源合作共识,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与复旦大学环境经济中心于2024年6月29日合作举办“推动中欧气候及能源合作暨课题开题”座谈会,会议由复旦大学环境经济中心主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志青教授主持。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公共政策与创新所所长于宏源做了引导发言,他提出,绿色低碳发展成为世界经济主要选项,也是主要大国经济竞合的新场域,围绕绿色生产、能源供应链、绿色金融、碳定价、零碳技术创新的竞合趋势不断强化。中欧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气候治理与绿色经济合作的典范,中欧绿色伙伴关系为《巴黎协定》与全球碳中和目标实现作出了巨大贡献。作为全球碳排放的重要来源,能源行业是应对气候挑战的关键,到205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需要彻底改变全球能源系统。当前世界正处于能源转型的初级阶段,在“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下,中欧等主要经济体在工业、交通、建筑、能源等领域引领绿色低碳化转型进程。
外交学院熊炜教授指出,俄乌冲突对中欧关系造成了显著冲击,特别是外交和国际合作领域的信任危机。中国和欧洲之间在的战略性信任和道德性信任两个维度上出现了信任不对称现象。双方信任差异体现在多个维度。然而,中欧在绿色伙伴关系和推动多极化、全球化方面存在共识。绿色合作被视为重建信任的重要途径,双方可通过绿色能源、环保技术等领域的合作增进互信。未来,中欧应共同努力,在共识基础上深化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挑战,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同济大学伍慧萍教授指出:首先,欧洲政治右倾化趋势明显,右翼民粹势力上升,影响到欧洲对华政策及其未来五年的政治日程。欧洲在安全、防务、移民等问题上的关注增加,气候保护优先级下降。其次,讨论了德国在中欧能源合作中的重要角色。尽管欧盟计划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关税,但德国政府和企业界对与中国合作持积极态度。第三部分提出具体建议。尽管欧洲强调对华脱钩和风险防范,但从利益角度来看,欧洲不可能完全放弃中国市场。建议通过政府层面正式谈判、城市合作、社会团体合作等方式,进一步推动中欧绿色金融和标准合作。此外,探讨中国加入由德国首创的国际气候俱乐部的可行性,以寻求更多的合作空间。
资深油气研究专家李雷指出:天然气在中国的双碳目标背景下需明确其定位,并在调峰需求方面发挥优势,如快速启停和相对低碳。中国在国际油气市场中的定价话语权问题上,天然气领域或许有更多机会,但也需要市场化改革和价格机制的完善。中欧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双方在能源供给结构和清洁能源发展方向有广泛的合作空间。
上海外国语大学欧盟研究中心忻华教授指出:中欧能源合作面临多重挑战和矛盾,从欧洲关心的问题来看,一是竞争力焦虑,欧洲将中国视为经济安全的威胁,特别是在新兴技术领域,如清洁能源和人工智能。尽管欧洲强调“去风险”,实际上是部分脱钩。二是政治和战略上的新冷战思维,欧洲在中欧能源合作上持半信半疑态度,表现出机会主义和潜在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未来的矛盾主要表现清洁能源和产业竞争、关键原材料竞争、美国对欧洲的影响。中欧能源合作需要在这些挑战和矛盾中寻找共同的对话机制和协调方式,特别是在清洁能源产业竞争、供应链安全以及国际制度架构竞争方面。复旦大学环境经济中心许泽成研究员指出,中欧能源气候领域的合作共识远远多于异见:一是双方有着共同发展方向。中国和欧洲都在专注于绿色能源发展,技术合作前景广泛;二是绿色城市合作,是更易于找到共同语言的领域。上海在城市发展的绿色理念和实践得到了欧洲合作者广泛认可和支持。三是减少冲突,增加合作。在城市更新和绿色发展上,双方可以找到更多合作机会,尤其是通过数字城市与新能源的结合。中欧能源合作不应该局限于新能源技术和产业,还可以在绿色城市发展上找到更多共同点,有助于减少冲突,增加合作机会。
上海政法学院张帅副教授指出:绿色不仅仅指绿水青山,还包括安全、清洁健康等含义。中欧绿色合作应以系统观看待。中欧绿色合作应明确绿色的概念和涵盖领域,构建绿色机制和规则。在竞争激烈的高科技领域之外,农业作为民生领域,是一个较少合作的空白点,可以作为突破口。同时,中东和非洲有着合作潜力和优势,结合不同群体的需求,可以拓展多利益攸关方等不同的合作模式。
上海外国语大学张鹏副教授指出:探讨了中欧气候能源合作城镇化的路径,地方政府在推动中欧合作时,常常遇到实际操作困难和外部阻力,如政策壁垒和国际合作中的中央支持不足。此外,产业合作中的政治逻辑和资本逻辑交织,进一步增加了合作的复杂性和挑战性。未来应加强中央与地方的协调,支持地方政府的国际合作,完善中欧合作机制,并探索包括绿色农业、卫生、冷链等新领域的合作机会,以确保合作的可持续性和长远性。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叶江研究员指出:尽管全球局势似乎向19世纪的强权政治倾斜,但我们不应忽视21世纪的全球治理和合作精神。中欧合作不仅应局限于传统领域,还应涵盖绿色能源、气候变化等更广泛的议题。虽然当前国际关系复杂,但我们应立足于未来,强调超越国家和地区利益的人类共同情怀。在气候和能源合作中,应采取务实、超越传统政治逻辑的方法,通过让步和量化分析,展示中欧合作的长远利益。尽管短期内可能面临挑战,但从长期看,这种合作对于全球治理和人类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西安交通大学赵斌教授强调要关注国际关系的现实变化。要主动谋划议题联系的路线图,形成合力,拒绝脱钩断链。以竞合方式共谋发展,优势互补,抵制零和博弈,深度挖掘中国、欧盟及其成员国的合作空间,反对泛安全化。关键是要充分理解欧盟和中东欧国家的安全关切,在此基础上寻求共识,坚持共商、共建、共享,构建紧密耦合性的议题联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程卫东研究员指出中欧气候与能源合作需聚焦绿色低碳和绿色转型,并宜明确合作的核心议题。这些议题需在国际格局和中欧关系的大背景下进行,同时关注其溢出效应对技术、产业和贸易的影响。要务实推进合作,关键在于识别并解决阻碍合作的问题,而不仅仅是讲共同利益。在法律视角下,欧盟立法先行,需通过话语合作、话语权打造和斗争来应对其立法优势,确保中欧气候与能源合作顺利推进。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朱云杰助理研究员指出:绿色和能源领域的转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行为体在适应转型的过程中造成的规则冲撞很容易导致贸易碎片化,全球供应链也因此形变。中欧宜制定共同的能源转型合作框架,既要在供应链和能源转型领域实现标准共通,也需营造更好的企业资金链安全运营环境。
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资深项目主任高雨禾、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何婧参与会议,并就“能源低碳发展项目”合作课题做简要介绍。
复旦大学环境经济中心李志青主任总结指出,近年来,在共同承诺《巴黎协定》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基础上,中国和欧洲在绿色金融和气候金融领域的合作日益加深,主要包括建立对绿色金融的共同理解,并协调实践以促进可持续投资。启动了多项联合倡议以推动绿色金融,通过广泛的知识共享和能力建设,提升中欧金融机构在更好地理解和管理环境风险和机遇方面的能力。中欧在绿色金融和气候金融上的合作凸显了跨境合作在应对全球环境挑战中的重要性。未来,中欧在绿色金融、气候金融上有着广泛的合作空间,比如监管对齐和制定标准化的绿色金融分类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