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与博众智合(Agora)能源转型论坛在上研院前滩研究基地联合主办“重大能源与气候议题上海对话”之会议综述
于宏源 刘璐莹
碳中和时代催生了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加速转型,绿色低碳发展成为世界经济主要选项,也是主要大国经济竞争的新场域,围绕绿色生产、能源供应链、绿色金融、碳定价、零碳技术创新的竞合趋势不断强化。随着《巴黎协定》与联合国全球零碳竞赛倡议(Race to Zero)的广泛推进,全球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绿色经济风起云涌,国家、地方、企业和社区都成为经济转型的利益攸关方。《巴黎协定》下的能源和气候变化议题一直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互补、技术合作、政治互信、制度共建的重要领域的典范,作为全球碳排放的重要来源,能源行业是应对气候挑战的关键,到205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需要彻底改变全球能源系统。当前世界正处于能源转型的初级阶段,在“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下,中美欧等主要经济体在工业、交通、建筑、能源等领域引领绿色低碳化转型进程。
2023年11月9日,我院与博众智合(Agora)能源转型论坛和中国投资协会能源投资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重大能源与气候议题上海对话暨2023第六届进博会国际碳中和与绿色投资大会边会”成功召开。本届对话汇集了来自中国、欧洲、美国及东南亚的能源气候领域资深专家、行业代表与利益相关方,旨在分享和探讨全球能源与气候合作领域中的经验、教训、挑战与机遇。
本届“上海对话”聚焦以下核心议题:第一,全球主要经济体气候政策进展,特别是中、美、欧、东南亚等主要经济体在减排目标、可再生能源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绿色创新方面的最新动向;第二,中欧之间的清洁能源贸易挑战以及双方如何协同应对这些挑战,包括碳边境调节机制的前景与机遇,并讨论该机制如何影响中欧贸易。会议通过新华网面向全球直播,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上午场聚焦全球主要经济体面对多重危机挑战大背景下的气候政策进展及态势,特别关注主要经济体在减排目标、可再生能源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绿色创新等方面的最新动向。开场致辞及主旨演讲环节由博众智合能源转型论坛总裁涂建军教授主持,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李开盛、德国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于娜、中国投资协会能源投资专业委员会会长孙耀唯作开场致辞。
李开盛,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非传统安全领域与传统的政治外交议题不同,其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利益紧密相连,超越了零和利益的逻辑;二是超越了国家的中心主义。近年来地缘政治的强化和回归使得非传统安全合作受到重要影响,但是其只是一种逆流而不是趋势,只代表一种回潮而并不构成对明天合作的否定。国际社会仍旧要回到合作的道路上,期待中欧、中美之间形成良好对话,期待会议产生更多丰硕的成果。
于娜,德国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
德国非常重视与中国的合作,供应链脱钩不是一个选项,众多德国企业踊跃参加本届进口博览会表明了德国与中国进一步展开合作的意愿。中德两国要开展更多开放和深入的对话,进行更多建设性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孙耀唯,中国投资协会能源投资专业委员会会长
本次会议将是一场彰显气候与能源领域国际合作全面复苏的会议。在地缘政治冲突延宕、产业链及供应链挑战加剧、通胀压力持续攀升等因素的冲击下,全球气候治理与能源转型仍面临多重挑战。全方位加强国际社会之间的气候合作、共同采取治理行动,是实现能源安全、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
法国电力集团中国区总裁傅楷德,美国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气候部门副主任凯特·罗根,Agora能源转型论坛东南亚能源政策项目主任塔莉尼亚·素帕莎发表主旨演讲。凌文,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科协主席、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工程与环境委员会主席
结合自身经历发表题为“中国能源低碳转型进展与展望“的主旨演讲,认为中国的绿色转型路径一是应重视加快煤炭等传统化石能源的清洁化利用,降低污染物排放;二是不断提高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效率,大幅降低其成本;三是打造多种能源耦合互补、高效利用的智能能源系统。实现绿色低碳创新和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产业界、学界、研究界及金融界的共同努力。
傅楷德,法国电力集团中国区总裁
发表题为”从欧洲视角看企业净零排放转型战略“的主旨演讲。作为全球核电大国,法国在“欧洲绿色新政”及“fit for 55”一揽子计划的指引下,基于本国国情,高度重视通过开发可再生能源,现有核电机组延寿和新建核电机组,提高电力系统灵活性及电网智能化等路径实现2050年气候中性目标。法电集团94%的投资都是旨在实现碳中和目标,期待为碳中和做出贡献。
凯特·罗根,美国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气候部门副主任
发表题为“美国气候行动回顾与展望及对中国的启示”的主旨演讲。《巴黎协定》是美国气候变化政策的重要驱动因素,自下而上的推动十分重要。在中美官方交流对话逐步回暖的背景下,我们应该讨论风险而不是脱钩,中美要逐步增强互信,需要更加可持续、务实的机制化合作。期待中美合作加速推动诸多发展中国家的气候进程及多边谈判取得积极进展。
塔莉尼亚·素帕莎,Agora能源转型论坛东南亚能源政策项目主任
发表题为“中国与东南亚合作潜力”的主旨演讲。基于目前东盟国家的政策,其要实现净零排放目标仍面临较大挑战。在东盟的国际项目融资协议中,可再生能源的增幅最大。中国在东盟的可再生能源投资尚未实现规模经济效应,未来相关领域的双边合作发展空间巨大。
在接下来由博众智合能源转型论坛中国地方能源转型项目主管杨舟主持的圆桌会议环节,美国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气候部门副主任凯特·罗根女士,中国投资协会能投委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杰先生,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能源司能源互联处处长马修·大卫·维滕斯坦先生,Agora能源转型论坛东南亚能源政策项目主任塔莉尼亚·素帕莎女士,中国欧盟商会能源工作组主席、道达尔能源亚洲研发副总裁徐忠华博士,德国国际合作机构中德能源转型研究项目主任韦国思先生、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中心副主任龙静博士就“多重危机叠加时代的能源与气候国际合作”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探讨。凯特·罗根,美国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气候部门副主任
中美在能源转型方面存在诸多共识,要重塑信任,中美有三个领域共识已经有实质进展并期待达成更多合作:一是重塑实施国内减排承诺的互信;二是加速能源转型,与发展中经济体的合作尤为突出;三是COP28的主要谈判内容。
龙静,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美在气候问题上的对话基调必然同中美双边关系对话的整体基调紧密相连,两国元首会晤等均体现了双方期待妥善处理分歧、避免战略误判、努力达成合作。中美欧通过不同的政策将节能减排目标与产业发展、人民福祉紧密联系,政策协调和沟通是必要的。
徐忠华,中国欧盟商会能源工作组主席、道达尔能源亚洲研发副总裁
欧洲能源企业在华利益大,数量多,范围广,企业需要长期、有信心的驱动力。中欧在能源产业价值链、新能源、传统能源去碳等方面有互利共赢的巨大空间。要建立产业生态圈,包括纵向的横跨政府、产业、学术界、智库的生态圈以及横向的产业界的生态圈。中欧要推动更加务实共赢的合作,开放应对困难和挑战。
韦国思,德国国际合作机构中德能源转型研究项目主任
中德加强了更多对话机制,在绿色低碳转型方面确定了涵盖工业脱碳、可再生能源、能效等8个不同维度的举措。未来需要更多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和综合性的解决方法,需要更多实质性的工作进展。
张杰,中国投资协会能投委副会长兼秘书长
目前清洁能源技术贸易压力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地缘政治的影响;二是气候变化带来的能源转型的初期阵痛;三是技术创新的初期阶段的特点,即创新的缺乏和突破的困难。过渡到零碳世界的进程实际是一场能源革命,也带来了新的投资价值,更需要全球进行更多技术合作。
马修·大卫·维滕斯坦,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能源司能源互联处处长
东南亚国家有巨大的能源潜力,但是面临双边努力较多但集体努力较少的问题,也同样需要考虑到供应链多样化和能源安全问题。未来需要东盟国家通力合作,提高竞争力,清晰一致的实现净零排放目标。
塔莉尼亚·素帕莎,Agora能源转型论坛东南亚能源政策项目主任
东南亚国家面临长期规划与短期和中期需求不一致实施难题。整个东盟在未来二十年的能源需求上升,电力系统低碳转型面临挑战。中国与东盟合作密切,未来双方需要携手努力,推动供应链更加低碳可持续的发展。
欧盟在碳边境调节机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领域推出分领域的实施细则,2023年10月1日CBAM过渡期正式启动,涉及全球对欧出口的钢铁、水泥、化肥、电解铝、氢能等多个行业和多种商品。下午场聚焦中欧碳边境调节机制对话,由博众智合能源转型论坛中国电力项目主任尹明博士主持,博众智合能源转型论坛总裁涂建军教授首先进行了开场致辞并回顾了上午的会议,Agora工业低碳转型气候中性工业项目经理埃莉诺·巴蒂利特女士、微寰可持续研究院院长亚伦·科斯贝先生、海华永泰(北京)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吴必轩先生作主旨演讲。涂建军,博众智合能源转型论坛中国区总裁
全球进入多重危机叠加的时代,但是加大对清洁能源转型的力度以及加大气候雄心在全球并不都是一致的。全球前五大排放经济体的合作对应对全球气候危机至关重要,需要放弃地缘政治的纠纷和成见,只有找到双方均可接受的路径,世界才有可能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
埃莉诺·巴蒂利特,Agora工业转型论坛低碳转型气候中性工业项目经理
发表题为“《欧洲绿色协议》、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与能源安全”的主旨演讲。认为CBAM是实现绿色新政的必要工具,对中国经济尤其是出口商提供了新的激励机会,帮助激励全球范围内对碳泄露进行合作。
亚伦·科斯贝,微寰可持续研究院院长
发表题为“国际视角解读碳边境调节机制的发展”的主旨演讲。不同的边境调节机制并没有构成无缝的全球合作,一是不同机制的认证标准、认证方、规则均有不同,没有统一有效的全球标准使得贸易受限;二是多边框架下没有公认的最佳实践;三是缺少开发维度,供应链受到影响;四是缺乏多边合作,机制较为有限。我们要在标准制定等方面达成共识,推动更加广泛的全球脱碳合作。
吴必轩,海华永泰(北京)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
发表题为“碳边境调节机制——中国产业的认知误区和应对困惑”的主旨演讲。认为中国在接受CBAM时存在比较普遍的误解,根本原因在于CBAM本身是基于欧盟碳市场设计的。表现在一是中国企业对受CBAM影响的行业不明晰,二是对CBAM的核算方法不明晰。需要更多的理解EU ETS及相关政策,才能更好的解决相关问题。
闭门圆桌讨论环节由博众智合能源转型论坛中国工业项目高级顾问王立女士主持,主题为中国工业行业如何应对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及类似措施。资深专家与行业代表参与讨论。
财政部国际财金合作司一级调研员徐利女士及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公共政策与创新研究所所长于宏源教授作总结发言。徐利,财政部国际财金合作司一级调研员
本次对话是十分有意义的对话,但是我们也要意识到公正转型的重要性。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要提升国际合作的效率,调动资源帮助不发达国家;二是中国希望推进气候变化合作,提供更多气候变化公共产品;三是我们不能忽视碳价的问题,需要更多的碳市场的合作。
于宏源,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公共政策与创新研究所所长
中国和欧盟都全球绿色发展的领先者,也是环境友好型政策的主要发源地。信息数据能力全球碳金融基础,欧洲碳金融的发展路径和中国不同,欧洲更侧重于数据建设、规则、规范、法规、强制性碳信息披露等内容。全碳基金的披露技术和分类方法未来也会成为中欧两大经济体对接重点。为此,中欧可以共同合作推进碳足迹数据采集、方法学、指标和量化评估,在数据合作的基础上推动全球碳金融建设,共同打造全球绿色公平的能源转型与供应链。
本次“上海对话”致力于通过搭建二轨对话平台,增进全球气候变化领域政治互信,推动能源转型与气候变化领域经验分享和国际合作。在复杂多变、机遇挑战并存的国际形势下,加强中国与全球主要对话伙伴,尤其是欧洲、美国与东南亚等经济体在能源转型领域的沟通。通过开放的政策交流与开诚布公的经验分享,砥砺前行,共建开放的多方交流沟通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