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登录 English

时评

面对更多风险挑战,如何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

刘宗义   

关键提示:经过9年的努力,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然而,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共建“一带一路”的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中国将如何应对变化和挑战,推动下一阶段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刊眼:中国必须警惕可能遭遇的“断链”风险。对外产能投资不能再像过去一样无限延伸,要优先选择沿线政局稳定、对华友好、具备一定资源禀赋和合作共识与基础的国家,将之作为产能转移的支点和重点。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迄今已有9年的时间。对于中国来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的一个重大举措,经过9年的努力,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但对于美西方、印度等国而言,它们的评价可能有所不同,甚至完全相反。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国际体系中的个别国家为维护霸权地位而采取的遏制、打压、制裁措施不断升级。同时,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加剧,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有增无减,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共建“一带一路”的国际环境日趋复杂。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应对“四大赤字”挑战、践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典型示范。在刚刚结束的中共二十大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提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但对于中国来讲,只有对“一带一路”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不足及面临的挑战进行充分和客观评估,才能更好地实现下一阶段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一、9年来共建“一带一路”所取得的成就

 

9年来,中方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把基础设施“硬联通”作为重要方向,把规则标准“软联通”作为重要支撑,把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作为重要基础,促进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民生改善、经济发展,激发了对华贸易的增长,也为中国拓展了国际市场,带动了大量中国企业、产品、技术和品牌“走出去”,使得政策沟通不断深化、设施联通不断加强、贸易畅通不断提升、资金融通不断扩大、民心相通不断促进。

(一)政策沟通不断深化。截至2022年8月,中国已与149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带一路”已经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国、土库曼斯坦、沙特阿拉伯、埃及、塔吉克斯坦、伊朗等国的地区合作倡议或国家发展战略实现对接合作;同欧洲“容克投资计划”、柬埔寨“四角战略”、老挝及尼泊尔各自的“变陆锁国为陆联国”战略对接达成共识;积极推动同乌兹别克斯坦、阿塞拜疆、白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土耳其等国经济战略对接。共建“一带一路”已先后写入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机制成果文件。

(二)设施联通不断加强。一系列重大互联互通项目在沿线国家落地生根。中老铁路实现全线开通运营,客货运输量稳步增长;匈塞铁路塞尔维亚境内贝诺段顺利通车;雅万高铁最长隧道实现全隧贯通并启动铺轨工作;瓜达尔港具备了全作业能力,成为区域物流枢纽和临港产业基地。在俄乌冲突背景下,中欧班列继续顺利运行,开辟了亚欧陆路运输新通道,为保障国际供应链产业链稳定畅通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贸易畅通不断提升。2013年至2021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年度贸易额从1.04万亿美元,扩大至1.8万亿美元,增长了73%;截至2022年8月底,中国对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超过1400亿美元。中国已累计与30多个共建国家和地区签署“经认证的经营者”互认协议,与东盟等国建立RCEP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持续提升。

(四)资金融通不断扩大。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不断健全,2020年成立多边开发融资合作中心(The Multilateral Cooperation Center for Development Finance)基金,10家国际金融机构参与。截至2022年7月底,中国累计与20多个沿线国家建立双边本币互换安排,在10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建立了人民币清算安排。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的业务量和影响力稳步提升。

(五)民心相通不断促进。目前,已有近30个共建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10余个文化交流和教育合作品牌逐步建立,其中“鲁班工坊”在19个国家落地生根。“丝路一家亲”行动持续推进,菌草、杂交水稻等“小而美、见效快、惠民生”的援外项目有效增进了共建国家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此外,“一带一路”合作不断适应新形势,开拓创新,推动健康、绿色、数字、创新丝绸之路建设。中国积极开展全球抗疫协作,与共建国家开展疫苗生产合作;积极实施“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计划;深化数字与创新国际合作,以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合作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新领域。

 

二、共建“一带一路”所面临的挑战

 

当前的世界局势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地缘竞争加剧,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激烈竞争前所未有,气候变化、疫情防控等全球性问题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前所未有,共建“一带一路”国际环境日趋复杂。

(一)经济全球化大趋势未变,但全球经济衰退趋势已很明显。由于自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的反复,生产要素流动受到一定限制,债务危机、供应链危机、能源危机此起彼伏,全球经济发展不确定性更为突出。加之美国不负责任的货币加息政策,使得发展中国家面临严重的外汇短缺和债务危机。自俄乌冲突以来,美西方对俄罗斯制裁不断“加码”,国际能源价格、国际粮食价格不断攀升,国际资本市场剧烈震荡,供应链面临断裂风险。一些大国采取措施推动全球供应链调整,避免过度依赖过度集中,使之回归本土回归周边,由此引发的地缘政治风险让本来就复苏艰难的世界经济雪上加霜,客观上恶化了“一带一路”建设所面临的外部总体经济环境,增加了建设和运营成本。

(二)“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地缘政治风险更加复杂。美欧日印度等国不愿看到中国国际影响力扩大,竭力拉拢诱压一些国家,推出“一带一路”全球性对冲方案,并不断对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国家施加政治、经济、人权、环保等各种压力,迫使它们放弃共建“一带一路”。特朗普政府曾经提出过对冲“一带一路”的“蓝点网络计划”(Blue Dot Network)。拜登政府上台执政以来,美国主打“规则牌”“盟友牌”“精准脱钩牌”,将遏制打压“一带一路”作为目标,企图提出所谓的“一带一路”替代方案。2021年G7峰会期间,美国联合西方国家推出所谓的号称替代“一带一路”的“重建更好世界”(B3W)计划。2021年9月,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QUAD)首次面对面峰会上,四国宣布将成立基础设施协调小组,在B3W框架下聚焦印太基础设施建设。12月1日,欧盟也正式提出“全球门户”计划(Global Gateway),计划从2021年至2027年投资3000亿欧元,面向全球,特别是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基础设施项目,公开宣称是一个比中国“‘一带一路’更绿色、更透明的替代方案”。2022年5月,美国、日本、印度等国正式推出旨在排除中国的“印太经济繁荣框架”(IPEF)。这一系列所谓“战略”行为的主要目标或目标之一就是打击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三)一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动荡对共建“一带一路”顺利推进造成较严重影响。对于中国“一带一路”项目的对象国来说,它们一方面享受到共建“一带一路”所带来的利益,特别是弥补了其国内基础设施的不足,但同时也感受到由于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所面临的来自美西方或者印度等国政治、经济、环保等方面的压力,以及国内政治、经济、社会治理等方面与共建“一带一路”之间所形成的张力,从而对共建“一带一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近两年,受新冠疫情和美联储加息等因素冲击,一些国家经济衰退,失业与通胀水平升高,人民生活艰难,社会问题突出,甚至引发政治经济危机。在美西方和印度的信息舆论战的挑拨下,一些共建“一带一路”参与国国内政治斗争激化,一些政治派别未能在共建“一带一路”问题上形成共识,以推进国内治理改革,与中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形成合力。一些势力将困难形成的原因归结到中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甚至海外中国资产和中国人的安全造成损害。

 

三、如何进一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对于中国来说,“一带一路”建设是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和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是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应对“四大赤字”挑战的典范。因此,虽然国际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但中国仍会保持战略定力,抓住战略机遇,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国内和国际、统筹合作和斗争、统筹存量和增量、统筹整体和重点,积极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一)保持共建“一带一路”的开放性。共建“一带一路”是和平发展、经济合作倡议,不是搞地缘政治联盟或军事同盟;是开放包容、共同发展的进程,不是要关起门来搞小圈子或者“中国俱乐部”;不以意识形态划界,不搞零和游戏。中国将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继续扩大三方或多方市场合作,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深化资金融通,吸引多边开发机构、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参与,健全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中国欢迎美西方向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与中国形成互补。

(二)聚焦周边,深化互联互通,完善陆、海、天、网“四位一体”互联互通布局。中国必须警惕可能遭遇的“断链”风险。对外产能投资不能再像过去一样无限延伸,要优先选择沿线政局稳定、对华友好、具备一定资源禀赋和合作共识与基础的国家,将之作为产能转移的支点和重点。周边应是产业链布局最优先考虑的方向。对周边,中国应深化传统基础设施项目合作,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推进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合作,提升规则标准等“软联通”水平。

(三)突出重点、精准发力,加强发展经验交流,提升民生项目建设水平,并加大舆论斗争力度。对于离中国较远的地区,要选择精准发力,有的放矢,突出扶持重点项目,客观评估其国别风险和大国干预风险,并采取得力措施防范和化解。要推进高质量“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应重视与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发展经验交流,提升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推动有关国家加强宏观规划和制度设计,健全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体系和政策支撑体系。另外,在共建“一带一路”项目实施中,要把能否改善民生作为重要的考量,聚焦教育、卫生、文化、减贫等民生领域,实施“美而小”的民生项目,促进就业。在此过程中,中国应加大宣传力度,让世界人民更多了解中国“一带一路”给沿线国家民众带来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