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登录 English

时评

观点荟萃∣我院联合举办第二十六届“世界新格局与两岸关系”视频研讨会

季伊昕    来源: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
6月14日,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与淡江大学国际事务学院共同举办第二十六届“世界新格局与两岸关系”视频研讨会。

ppt.jpg

“世界新格局与两岸关系”系列研讨会是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与淡江大学重要的机制性交流平台,以往在上海和台北轮流举行。受新冠疫情影响,今年的研讨会延续线上视频会议形式。

GMT20220614-051844_Recording_gvo_1280x720.mp4_20220615_164703.212.jpg

会场.JPG

两岸近二十名专家学者就“俄乌冲突背景下的世界新格局”、“中美关系新发展与地区形势”、“亚太地区新形势与两岸关系”等议题展开研讨。现将我院与会学者观点汇整,以飨读者。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陈东晓在开幕致辞中指出,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大变局、大乱局的时代之下,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但是和平与发展正面临着自冷战以后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俄乌冲突爆发后,台海局势也随之紧张起来。台海两岸及中美双方能从俄乌冲突中得出怎样的经验教训,值得高度关注,这也是今天我们要讨论的一个重要议题。时代挑战催人深思,两岸专家学者在此困难时期更需加强交流对话,共担历史责任,继续为两岸和平发展和地区和平稳定贡献智慧。


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吴莼思从俄乌冲突出发,提出了对继续维护亚太地区和平稳定的几点思考。俄乌冲突的所有效应虽然尚未完全显现,但它显然是冲击国际秩序的重大事件,也必将对亚太和平稳定产生影响。在此国际局势剧烈动荡之际,亚太地区更要把握正确发展方向,尽最大可能延续和平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第一,亚太地区要维护和继续发展冷战结束以来所选择的地区合作发展之路;第二,亚太地区当前尤其要防止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被打断;第三,亚太地区国家要助推中美健康稳定发展;第四,亚太地区要更谨慎地处理可能出现的摩擦冲突。


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研究员赵隆分析认为:俄乌冲突是本世纪以来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同时可能造成最大代价的地缘政治对抗。目前,俄罗斯与西方在军事上的消耗与反消耗,经济上的制裁与反制裁,外交上的孤立与反孤立斗争更加激烈,美欧面对集体利益与本国优先之间的矛盾,其对俄立场可能再度失调。冲突造成的负面后果具有普遍效应,难以出现“绝对赢家”。在建构主义视阈下,冲突造成世界范围内的体系观碰撞、安全观嬗变、角色观反思、价值观对立和治理观重构,必将对国际体系和世界秩序造成深远影响。


世界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玉柱认为,鉴于中国不断增强的产业竞争力和既有地缘空间内的经济影响力,当前应从全球治理供给侧视角辩证地看待西方国家地缘经济战略的竞争性。一是中国地缘经济区域投射力的经济发展基础日渐强大。地缘经济空间内在联系的经济性、中国日益成形的产业竞争体系成为塑造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决定性因素。二是区域内有效经济循环需要多元经济部门和经济功能节点之间的分工协作,多项目协同推进是区域和世界经济体系实现良序运作的基础和前提。从中长期看来,区域发展战略的竞争性并非意味着项目实施的排它性,换言之,对于“一带一路”建设而言,既有美西方国家竞争性项目建设将在未来与既有区域经济布局形成结构互补关系。


国际战略研究所副研究员金良祥对各个历史时期中国-美国-以色列三边互动的特点进行梳理、发掘与总结,认为尽管中美关系面临很多挑战,但中国坚信,世界需要中美在国际秩序和重大战略问题上进行合作,中美终究要回到合作的轨道上来。如此,中以关系在经历美国遏制中国战略的干扰之后,最终可望回到正常发展的轨道上来。就正如1949年以来,以色列始终如一坚持加强对华关系并最终修成正果一样,中以关系向前发展的势头难以遏制。其根本原因在于,中以经济上的互补性很强,中以之间作为两大文明相互交往的意识很强。


外交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牛海彬从“美国对华战略竞争与拉美的回应”角度切入,指出近年来中国与拉美关系的相互依存度提升到了新的水平,关系展现出相当程度的可持续性与韧性。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成为中拉关系中新的合作领域,中拉双方的经贸纽带不断强化,中拉论坛第三次部长级会议对未来三年的重点领域合作制定了路线图。尽管面临美国发起对华战略竞争的新形势,基于互利共赢的中拉经贸关系与致力于构筑发展伙伴的战略共识,绝大多数拉美国家仍坚持维系甚至加强对华关系,这体现了拉美国家对自身参与世界事务的角色定位与政策选择。


欧洲研究中心副主任龙静发言的题目是“乌克兰危机影响下的中欧关系走向”。她认为,俄乌冲突扩大了中欧之间的分歧,加深了彼此的战略疑虑,很可能导致欧洲对华政策“三分法”,即“敌手”、“竞争者”和“合作者”同步开展,被以防华、遏华为主的政策导向所替换,中欧关系的下滑态势将因此加剧。与此同时,俄乌冲突长期化的可能前景将进一步干扰全球经济复苏,引发全球范围的次生灾害,这使中欧在全球治理领域加强合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凸显,也为中欧关系回归正轨提供了重要机会。


亚太研究中心研究员蔡亮细致梳理了日本对俄乌局势的应对,认为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日本和美欧等国一道在严厉谴责俄罗斯的同时,持续强化出台对俄罗斯的制裁措施的同时,其应对之道呈现出三个特点。第一,日本在对俄制裁上相对务实,短期内不会改变对俄的能源依赖。第二,日本突然热炒“北方四岛”,意图利用俄乌冲突,凸显俄对日的历史侵略和安全威胁,以为增强己身的军事力量进行“漂白”;与此同时,日本还希望借机对联合国进行改革,并实现“入常”之梦。第三,日本在批评俄罗斯的同时,实质上将重点所指放在了中国,“声西击东”地积极渲染“中国威胁论”,并刻意地将台湾问题与乌克兰局势进行“扭曲联结”。


台港澳研究所所长邵育群认为,俄乌冲突发生后,五大因素造成两岸安全环境进一步恶化:第一,拜登政府受到威慑俄罗斯失败的影响,正着手提升在亚太地区的对华威慑能力,这使中美两国本已非常严重的战略互信赤字进一步加大;第二,俄乌冲突发生后,拜登政府“民主对抗专制”的政策框架正在进一步强化,这在其“印太战略”中已有表现,即将领土主权问题变为意识形态问题;第三,拜登政府一方面要求与中方进行预防管控所谓“台海危机”的对话,另一方面对中方提出的“渐进台独”的危险避而不谈;第四,年底美国中期选举后,共和党很可能主导众议院,甚至拿下参议院,在俄乌冲突背景下,共和党占多数的国会将强推对华强硬和所谓“保卫台湾”的法案,向白宫施压,这给拜登团队的台海政策带来较高不确定性;最后,俄乌冲突后日本防卫政策出现重要调整,日本一些政治势力企图借台湾问题配合美国的地区战略,给中日关系蒙上阴影。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严安林在闭幕致辞中总结了俄乌冲突造成的“五大冲击”。一是冲击了百年变局下的经济全球化,其影响席卷粮食、能源、金融等各个领域。二是冲击了全球秩序和治理体系,其影响或许是冷战结束以来全球秩序面临的最大威胁,也造成了全球安全治理陷入更严重的困境。三是冲击了百年变局下的大国关系,形成了美西方与俄罗斯的“新冷战”,但是否会引发未来全球两大阵营的明确区分和对峙仍有待观察。四是冲击了百年变局下的中美关系,其影响还在发酵中,会否引发包括中美经贸与科技的脱钩、形成“一个世界、两个市场”还有待观察。五是冲击了台海两岸关系。俄乌冲突对美国台海政策的影响不小,美国政府不仅更加虚化了其“一个中国”政策的内涵,而且强化了对台湾民进党当局的支持;民进党当局受此刺激,其两岸政策和“走向国际”的政策更具挑衅性, 这使两岸关系的危险性进一步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