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登录 English

时评

只有进展,没有结果

  2014/11/25 来源:解放日报
尽管国际社会翘首以待,但到截止之日,伊核全面协议谈判还是以决定延期而告终。自从12年前伊核成为热点问题以来,国际社会便对和平解决伊核问题抱持期待。然而,美伊双方互疑之深,大大超过实际预期。伊核谈判虽然仍沿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但依然面临诸多挑战。
  技术层面上,全面协议谈判主要面临三大障碍。一是伊朗究竟是否可拥有以离心机数量为主要衡量标准的核燃料生产能力。伊朗目前处于工作状态的离心机数量约为9400台,实际拥有数量约为1.9万台。根据报道,美方曾经主张伊朗实际处于工作状态的离心机数量只能为1500台,全面协议谈判之前,美方立场有所松动,表示可接受4500台,而伊朗则要求8000台。从本轮谈判来看,差距一定仍然存在。
  二是取消多少制裁以及如何取消制裁。伊朗方面要求达成协议之后,所有制裁都必须立即取消,包括联合国安理会的制裁以及美国和欧盟对伊朗的单边制裁;而美国方面则只承诺逐步取消制裁。表面看来,美国欲将伊朗未来兑现协议义务作为其取消制裁的前提条件,但事实上,即使伊朗完全按照美国的要求去做,美国也不能实现完全取消制裁的目标。
  美国对伊朗的单边制裁以2012年国会通过的法案为依据,若要取消需国会投票。由于国内政治的原因,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国会都不可能通过取消对伊制裁的决议。而这些制裁恰恰涉及伊朗能源和金融领域,对伊朗国民经济造成重大打击。
  鉴于取消制裁的难度,奥巴马政府试图利用总统权限暂停制裁,换取伊朗在谈判中作出让步。但总统的授权是有限的。根据制裁法案,总统可以暂停制裁的期限为12个月,期满之后,可再继续暂停制裁12个月,但总共不超过24个月。
  三是协议的期限。美国和欧洲国家的代表要求全面协议的期限为20年,但伊朗只接受5年的期限。伊朗要求协议期结束以后,应该拥有与所有其他“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缔约国同等的权利。
  技术层面上的分歧实则是两国政治上互疑的反映。诚然,美伊各自国内都不乏主张与对方缓和和发展关系的精英,但同样也存在强大的反对与对方改善关系的势力。尽管人质危机已经过去35年,但其梦魇仍然是制约美国对伊外交的重要因素。2013年,一部以人质危机为题材的电影 《逃离德黑兰》 获得了奥斯卡大奖;2014年,美国拒绝为伊朗新任命的驻联合国大使颁发签证,理由是该人选曾经涉嫌参与部分绑架人质的行动。更何况,受犹太人游说团体的影响,国会则是美国内反伊政治的大本营,一直掣肘美伊关系。
  伊朗国内的情况也差不多。尽管鲁哈尼总统声称伊美敌对并不是“刻在石头上的”,但2013年从纽约返回德黑兰之际在机场还是“被扔了鞋子”,原因是他与奥巴马通了15分钟的电话。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在伊核问题上有最终发言权,但他几乎从未正面称呼美国,而是代之以“傲慢大国”和“霸权国家”等等称谓。
  延期后的伊核谈判仍将面临更为艰巨的挑战。2015年1月,美国新一届国会即将履职,共和党将全面掌控参众两院。国会众议院很有可能出台并以超过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新的关于伊核问题的议案,内容可能包括取消总统暂停对伊制裁的授权、增加取消制裁的难度以及追加新制裁等。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即使伊核谈判达成全面协议,也不意味着伊核问题从此解决。伊朗是否还有未申报的核设施和核计划,会否秘密将其核计划用于军事目的,这些问题不会因为协议而自然消失,仍将是美国和西方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同时,无论是短是长,协议总归有一定期限,协议期限一到,伊朗核计划还将让西方国家寝食难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