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登录 English

时评

道德与良知的“标尺”

  2014/8/15 来源:解放日报
作为二战结束的重要纪念日之一,“8•15”至少是亚洲战场参战国必须永远铭记的日子。对于这个日子,不同国家和不同人群有不同的理解和定位。亚洲被侵略国家人民大多把它看做胜利纪念日,日本一般把它当成战败纪念日,而一些军国主义的残渣余孽却利用它为战犯招魂。可见,对于“8•15”的态度,因不同的立场和道德水准产生了许多不同。
“8•15”其实起源于日本天皇在1945年当天发布的诏书,对于这一天,日本社会至今仍然有两种表述:“战败日”和“终战日”,反映了日本人对这场战争也有不同理解。《波茨坦公告》发表之后,日本军部上层曾要求士兵去“玉碎”,去实行本土决战。8月9日,美国投下第二颗原子弹之后,内阁召开要人会议,终于有人主张接受《波茨坦公告》。14日,天皇召开御前会议,决定结束这场战争,当晚朗读并录音了“关于终结大东亚战争的诏书”,15日中午由电台播出,这便是“8•15”的由来。战争被宣布结束了,但是,天皇的诏书里并未出现“投降”、“战败”的字样,天皇裕仁宣布的是“终结”这场战争。所以,至今日本在许多场合都拒绝使用“战败”一词,“战败日”也在很多场合被称为“终战日”。说法的相异折射了日本对那场战争的立场和观点的不同。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日本右翼分子来说,“8•15”除了具有“终结”战争的意义之外,还是他们为“战死者”招魂的日子,而他们的真正用意在于挑战战后国际秩序。本来从文化“传统”角度看,即使是战败国,祭奠战死者也并无不可,所以,即便1975年8月15日,“终战”30周年之际,首相三木武夫以私人身份参拜靖国神社,即便1978年8月15日,福田赳夫以首相身份参拜靖国神社也都未受到指责。然而,日本右翼却得寸进尺,于1978年10月17日将14名甲级战犯也挪入靖国神社,中曾根康弘于1985年8月15日“终战”40周年之际,公然以首相身份参拜了靖国神社,从此该问题就变成外交问题。现在,“8•15”已经超越“战胜”与“战败”的历史意义,成为衡量不同价值观和不同道德与良知水准的指标性纪念日。
总之,对于“8•15”,战胜国与战败国有不同理解,战胜国之间也有不同理解,战败国日本国内更是存在相反的态度。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曾在这一天发表谈话,反省侵略战争并向亚洲国家道歉,安倍晋三却一直伺机修改这个谈话。日本右翼在这个敏感的时间将祭典文化转化为政治问题,挑战战后秩序,既无良知又不明智。然而,历史毕竟有善恶,有对错,有真假,不管人们对“8•15”有多少不同理解,不分善恶,不知对错,不辨真假,便不能以史为鉴,吸取教训;不吸取教训,不但不能面向未来,还会重蹈历史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