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平衡:乌克兰“甜蜜”未来的关键
2014/6/5
5月25日,乌克兰举行独立以来的第六次总统选举。选举在首轮后便失去了悬念,被誉为“巧克力大王”的亿万富翁彼得罗•波罗申科以接近55%的得票率胜出,当选乌克兰新一任总统。根据乌克兰中央选举委员会的计票结果,波罗申科的得票率为54.7%,共赢得985万多张选票。6月3日,在相关决议中波罗申科获得了300位议员的支持,远超最低所需的226票。
波罗申科在大选后表示,选民已作出“欧洲统合”的抉择,提出自己的首要任务是为乌克兰带来和平,结束东部地区的混乱局面,并强调永远不承认克里米亚公投的结果。乌克兰人民和国际社会对此次大选既关切却又充满疑虑,一方面希望通过选举来结束乌克兰长达半年的动乱局面,另一方面却对波罗申科在短期内扭转局面的能力充满质疑。事实上,选举后的乌克兰甚至没有迎来短暂的平静,东部的流血冲突不但没有停止,甚至出现了愈演愈烈的趋势。从短期来看,波罗申科和新一届乌克兰政府主要面临以下几项重要任务:
首先,需要重建俄罗斯与西方之间的外部平衡。自独立以来,乌克兰一直徘徊在东西方和大国之间的“夹缝地带”,并且已经深深植入其政治文化当中。波罗申科在当选后随即表示,乌克兰新政府将继续与欧洲保持紧密关系,但要开展乌俄关系正常化的进程,提出与俄罗斯这个邻国保持联系比过去几个世纪更为重要。对于乌克兰这种具有重要地缘战略意义的国家来说,继续寻找俄罗斯与西方之间的中间道路更为符合其自身利益。“在大部分领域与西方进行合作,同时避免与俄罗斯出现体制上的对抗,乌克兰不应该成为一方反对另一方的前哨,而应该成为连结两方的桥梁”,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提出的“芬兰方案”似乎也是乌克兰未来的选择之一。但是,通过平衡各方的做法来获取自身利益,也要承担相应的体系风险。实践表明,这种逻辑在冲突压力较小的国际体系中更为适用,而在国家间矛盾激化状态下往往被迫成为对抗前沿和打击对象。从长期来看,在俄罗斯与西方的对峙状态中继续坚持以往的中立政策,在此基础上寻找恰当的平衡点,形成经济上倚重西方,但不脱离俄罗斯势力范围内的独联体体系,才可以真正扮演两方之间的“桥梁”角色。
其次,需要保持乌克兰东西部地区间的内部平衡。特殊的历史和文化传承造成了乌克兰特殊的人口分布,愈演愈烈的东西部矛盾也反映在此次总统选举中。据乌克兰中央选举委员会统计,东部地区原计划开设的3900各投票点仅有约700个实际运行,顿涅茨克地区的2430个投票站仅有426个开放。可见,东西部的对立状态并没有因为大选而得到缓解,波罗申科的主观亲欧取向甚至可能加剧东部的分离主义倾向。对于新一届乌克兰政府来说,在当前大国对立加剧的背景下化解这种“事实分裂”状态,重新恢复东西部地区间的民众融合,以加强经济和社会相互依赖程度已经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东西部任何一方对另一方的控制意图,都无法被俄罗斯亦或西方接受。如何在维护国家统一的前提下,给予东部地区高度自治权力和独立性是波罗申科政府的首要任务。从中长期来看,划分俄语族群的自治区甚至建立联邦制的选择,也许会成为多方认可的折中方案,也是维持乌克兰内部平衡的出路之一。
最后,需要寻找商业与政治精英间的角色平衡。作为苏联时期的工业和技术中心地区,乌克兰不但继承了苏联诸多重工业设施,还拥有大量的技术人才储备,但其经济发展基本位列独联体国家中的倒数几位。有观点认为,西化之路上的民主迷失无疑是导致乌克兰转型失败的罪魁祸首。事实上,乌克兰问题的根源是寡头政治和寡头经济,乌历届政府中不同的利益集团形成了不同的寡头家族。无论是亲俄派的库奇马或亚努科维奇,或是亲西方的尤先科执政时期,政府都将冶金、石油等重要行业交由寡头控制,形成了国家短期的“账面发展”假象。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深入,不但宏观经济指标持续恶化,普通民众的生活更是倍受煎熬,由此建构出脆弱的国家权力结构。新一届政府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提高民众对于政府权威的信任,特别是对于总统本人的信任。从个人背景来看,波罗申科不但掌控着欧洲最大的糖果制造企业之一,并且先后担任议会议员、议会预算委员会主席、国家安全与国防委员会秘书和外交部长等政府要职,具有较为丰富的经商和从政经验。如何利用这一个人优势,化解民众对于政府的贪腐形象和寡头政治的过度敏感,在商业和政治间寻找具有个体优势的角色,是其短期目标的关键。
总的来看,顺利结束的总统大选为动荡不堪的乌克兰局势打了一针“镇定剂”,美国、欧洲和俄罗斯似乎都无意排斥这位“温和派”的政治领袖。但与此同时,政府军与反对派在乌东部地区的武装对峙尚未结束,经济和财政困境没有因为西方的援助而得到根本的缓解,俄罗斯和西方间的对立也不会在短期内结束。波罗申科和新一届乌克兰政府通过不断寻找其外部、内部和角色平衡点,避免成为任何一方的“前沿阵地”,继续游走在不同势力范围的边界之上,或许是乌克兰局势未来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