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利亚危机:政治解决,大势所趋
2014/4/17
叙利亚危机演进到现在,政治解决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要从中东目前的大环境说起。当前,中东地区形势和地缘政治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并呈两大趋势:一是由中东变局引发和激活的地区教俗、教派之争以及其它各种政治和社会矛盾正成为影响地区形势发展的主要因素,各种政治力量为主导国家政权、引导国家发展方向而展开博弈甚至爆发冲突成为一些国家现阶段的主要特征。二是美国战略东移正在对中东形势和地缘政治格局产生潜在而深刻的变化。这两大趋势对于叙利亚危机的影响也在不断显现:
前者表现为,中东变局初期以推翻旧政府为特征的疾风暴雨式的“革命”浪潮已经势头不再。突尼斯、埃及、利比亚等“后革命”国家现在不同程度地陷入了“乱后求治,治中生乱”的后续发展困境,这些国家“革命者”目前受困于国家重建,民众甚至开始怀念“革命”前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和生活保障,“革命”的溢出效应已经式微。埃及等国的乱象也引发了本地区精英对这场“阿拉伯革命”的意义及其代价的辩论和反思。尽管依然有人将叙利亚内战描绘成“民主与专制”的斗争,但更多人已经不以为然,他们对 “叙利亚革命”的热情已经大幅度下降。
后者的影响是,自奥巴马政府明确要在亚太地区实施“再平衡战略”之后,美国总体上对中东事务的关注度和实际投入都有所下降。美国一度将叙利亚问题置于大国博弈的层面,以显示其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依然是中东的主导力量,但其战略重点东移已成定势,它在包括中东在内的更多地区的影响力与控制力都在减弱、单边行事的主观愿望和实际能力都在下降也是不争事实。从美国与俄罗斯就销毁叙利亚化学武器达成协议以及近期与伊朗达成核问题协议看,美国显然已无意在中东全面纠缠,不愿单独面对中东地区棘手问题,对中俄等国参与中东事务的心态趋于务实。
上述这些形势的变化,促成了第二次叙利亚问题日内瓦会议的召开。本次会议的一个亮点是,叙利亚政府和反对派都首次派团参加了会议,其他参会国家也有较大幅度增加。2012年6月30日举行的第一次日内瓦会议仅有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及土耳其、伊拉克、科威特和卡塔尔等部分叙利亚周边国家外长参加,而这一次则有美、俄、中、法、德、英及沙特等30多个国家的外长会议参加了会议。这一变化表明,政治解决已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的一种共识,而叙利亚政府和反对派能在同一个房间里进行面对面会谈,也让各方看到了一线结束暴力、通过政治解决叙利亚危机的希望。
从会议情况看,虽然冲突双方的对立情绪依然十分严重,各自诉求也相去甚远,短期内要要取得实质性突破很困难,但是政治解决叙利亚危机已是大势所趋。除了国际社会对此已经有了基本共识之外,叙利亚政府和主要反对派也开始认识到谈判可能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出路。我们看到,会议开始前不久反对派还在为是否参会犹豫,但几天后双方已经能坐在一个房间里会谈。虽然叙政府在谈判中提出的关于合作打击恐怖主义活动的建议遭到反对派的拒绝,但是叙利亚持续内战正在给恐怖组织和极端势力提供可趁之机,恐怖活动在叙利亚日益猖獗是双方无法回避的事实,也是双方迟早要共同面对的现实。谈判虽未取得一致,但是双方都已做出愿意保持谈判势头的姿态。
综上,尽管叙利亚内战依然在继续,各派分歧依旧,但是形势比人强,政治解决已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呼声,这也让人们叙利亚最终实现和平充满期待。 (《时事报告》201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