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五个“结”
2014/3/19
日前,安倍政府举行国家安全保障会议,审议通过“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草案,取代“武器出口三原则”。安倍种种动作所表现出的军事野心令人担忧,也给中日关系的复苏前景蒙上阴影。
谈及中日关系,从表层上看,似乎只要双方能够正视历史、搁置争议、面向未来,两国关系就可以步入正确轨道。但是,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原因在于表层的背后隐藏着地缘战略、权力政治、经济利益、文化价值和感情困境等深层次的因素,使两国关系变得复杂起来。
首先,从地缘战略角度看,两国难以消除各自的戒备心理。中国视日本为重要的周边邻国,日本却担心中国远交近攻;日本自视海洋国家,而把中国视为大陆国家,中国当然警觉日本包围中国大陆的战略企图。地理位置不可选择,基于地理位置形成的战略思考也难以改变,但是与邻为善可以克服互相防范,两国应该如此努力,避免造成战略误判。
其次,从权力政治角度看,日本视中国为崛起的大国,不愿看到权力的历史性转换,毫不掩饰其遏制中国发展的意图。在深化日美同盟的进程中也不难感觉日本玩弄权力平衡游戏的动机。然而,中日之间如果不消除传统现实主义的权力思考模式,就不可能相向而行构建新型国家关系。
第三,从经济利益角度看,两国关系出现了政治与经济的悖论,政治争论经常损害经济利益,经济作为压舱石的作用越来越呈现出局限性。两国关系有从“政冷经热”到“政冷经凉”之趋势。两国若不能以战略互惠关系统领大局,最后恐怕谁都不会成为赢家。
第四,从文化价值角度看,日本是亚洲首个推行全盘西化的国家,也是世界上首个成功实现现代化的非欧美国家。国家转型的成功,使日本人对西方文化和价值具有较强的认同感,并相应产生了对中国的优越感。加上冷战思维挥之不去,意识形态的误解也根深蒂固,两国之间缺乏了解,难以沟通。两国若不加强对话与交流,心理距离会越来越远。
第五,从感情困境角度看,战争造成的民族仇恨阴影始终驱之不散。两国国民拘泥于历史,互无好感,互不理解。两国关系受国民感情因素左右,甚至不惜损害国家利益的情况在历史上并不多见,其原因在于日本的民族主义政客与学者,一直试图漂白历史,刺激邻国感情,企图摆脱战后体制。两国若不能同时正视历史,便无法共同面向未来,实现双赢。
“撞船事件”后,中日关系徘徊近四年,不战不和,不理不睬,不谅不让,令人焦急不已。两国应该结束目前的僵持局面,约束互相刺激的言行,营造理性对话的氛围,围绕战略、权力、经济、文化和感情因素进行交流,就历史、东海、钓鱼岛、危机管理共同研讨。应该以大局为重,以利益为先,以和平为念,人敬一尺,我还一丈,避免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恶性循环,共同为地区和平与发展繁荣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