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登录 English

时评

打破沉默,普京讲话为何成竹在胸

  2014/3/6 来源:解放日报
连日来的乌克兰危机,国际舆论最为关注的是俄罗斯总统普京长时间的沉默。现在普京终于就乌克兰局势公开表态,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丝乌克兰危机尽头的端倪。
笔者以为,普京此时公开发表讲话,表明俄罗斯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形势的主动权,甚至对未来发展也已成竹在胸。一方面,在俄罗斯大兵压境却引而不发的态势下,乌克兰基辅政权的掌控能力似乎已经出现问题,东部各州大都离心离德,领导集团也似乎比起当初夺权时缺少了气势和自信,几乎把全部希望都寄托于西方的干预。而欧美各国现在发出的干预制裁信息基本只囿于有限的政治和经济领域,对俄罗斯几乎没有重大压力,即便如此,一些欧洲国家还不愿参与制裁。更重要的是,由于基辅政权夺权之初过于轻慢武装力量,甚至急于政治清算,结果导致面临俄军压力时军心浮动,哗变频频,根本失去了在军事上与俄军一战的可能。现在的局势是即便俄罗斯不直接出兵,必要时只要在乌克兰东部地区推出亚努科维奇,乌军都可能发生更大的分裂。所以普京才说出了不必用兵的轻松之语。
乌克兰危机接下来向何处去,主要取决于俄罗斯和西方的外交博弈。从普京的讲话中可以隐约看到俄罗斯解决此次危机的路线图:必须以2月21日亚努科维奇与反对派达成的协议为基础;不承认基辅政权的合法性,而且也不承认5月25日的总统选举程序,也就是乌克兰未来的政治结构安排俄罗斯要有重大发言权;亚努科维奇在新的政治结构产生以前仍然是合法总统,但其政治生命仅此而已;克里米亚命运由克里米亚人民自己决定;俄罗斯保留未来在乌克兰局势不稳时使用武力的权力。
而对于美欧一方而言,目前手里能打的牌实在不多。政治上,无非是在抵制索契奥运后继续抵制索契八国峰会,俄在八国峰会中本来话语权就有限,因此根本不在意。经济上,俄罗斯和西方国家的经济交往并非十分密切,而且最重要的还是俄向欧洲出口能源,谁更强势还不好说,西方能够使用的手段有限。外交上俄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根本不可能通过谴责或制裁俄罗斯的任何联合国决议。而且此次俄罗斯多次抓住西方在科索沃、伊拉克、利比亚、阿富汗的单边军事行动的前科,使得西方在批评俄罗斯时缺乏底气。军事上由于乌克兰对于美欧而言并非核心利益,加上基辅政权本身已经基本丧失军事能力,所以美欧直接出兵援助乌克兰与俄罗斯对峙几无可能。
基于上述态势,乌克兰未来局势最大可能还是西方与俄罗斯达成一定的妥协,双方默认乌克兰政局现状但做不同解释,直到达成各方都能接受、尤其是俄罗斯能够接受的政治解决方案,重新进行政治结构安排。而现在的亚努科维奇和基辅政权恐怕很难再有重大作为。至于克里米亚,如果未来政治安排基本符合俄罗斯利益,名义上将不会脱离乌克兰,但是自治程度将更高,事实上这样更有利于俄罗斯发挥特殊地缘政治影响。而如果西方坚持不妥协,继续强硬支持基辅政权,那么俄罗斯就可能在东乌克兰地区动用各种“自卫军”发挥作用和继续施加压力,削弱基辅政权的掌控能力和合法性。
应该说此次乌克兰危机最危险的时刻基本已经过去。此次乌克兰危机中俄罗斯与西方的较量,很大程度上冲击了苏联解体后西方利用其价值观形成的话语霸权和道义阵地,对不满意的政权动辄发动街头革命乃至直接军事行动进行政权更替的规则。这对未来世界格局演变将产生何种影响,可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