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兼修”的巴西大国梦
2014/1/20
近年来,巴西的发展势头备受外界关注,2011年其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六位,2012年外汇储备高达3700亿美元。其发展模式和大国影响在区域和全球两个层面逐步展现,在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国际贸易谈判和国际维和等诸多领域均有突出表现。作为国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五的拉美地区大国,巴西的大国梦正处于历史上最为接近于实现的时刻。在建国不到200年的短暂历程中,巴西内外兼修、奋发图强的大国之路值得国际社会深思。
启示之一:自然禀赋良好的巴西始终把追求以工业文明为核心的现代化作为强国之基。巴西被认为是“最适合上帝居住的国家”,这在表明其优异的自然禀赋的同时,也意味着该国经济容易依赖原材料出口,进而沦为经济强国的原材料供应国和消费市场。巴西的精英阶层对此有着清醒认识,只要内外条件允许便大力推动本国的工业化。巴西是第三世界中最早卷入全球化、最早开始现代化的国家之一。在独立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巴西不得不依靠与英国的贸易关系换取本国的国家安全。1930年世界经济危机进一步放大了巴西咖啡经济的脆弱性,于是巴西政府大力促进工业化,开启进口替代工业化进程,包括巴西石油公司、巴西淡水河谷公司等一批至今仍然极具影响力的巴西企业均在此时得以建立。1964年军人政权建立后,经济发展被视为巴西国家安全的核心因素,提高工业生产能力被置于国家发展的优先地位,巴西经济步入高速增长的“奇迹”期。军政府垮台后,巴西政府在稳定宏观经济之余,通过私有化、国际化和加速工业发展等战略,使巴西工业在生物能源、航空、采矿、深海石油开发和汽车等多个产业部门赢得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工业多样化也得到增强。
启示之二:作为身居边缘的“外围大国”,巴西注重大国外交,并竭力提高本国的独立性与平衡性。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国际体系被少数强国主导的事实迫使巴西政府将外交注意力主要集中于处理与这些强国的关系上。夸德罗斯赢得1960年总统大选后,通过向中国派出贸易代表团、承认非洲新独立国家和访问古巴等方式展示了巴西对外政策的独立性。此后数十年间,巴西通过领导南美地区合作和加强多元化外交等方式,逐步确立了在南美事务中的领导地位和比较均衡的对外贸易格局,从而在实质上大大提升了巴西在大国关系中的独立性。美国在巴西外交中的最重要地位直到卢拉执政时期才受到真正的挑战,而其国际背景正是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卢拉政府坚持美国开放国内农产品市场的谈判立场,最终导致美国倡导的美洲自由贸易区计划流产。注重大国外交使得巴西能够了解和学习国际体系最为先进的内容,而珍视独立性又使得巴西保持了潜在大国的特质,防止本国成为大国角逐的牺牲品。
启示之三:巴西注重地区合作、全球视野和以国际机制、规范为代表的软实力。面对邻国众多且外部大国深刻介入地区事务的不利局面,巴西的地区战略经历了从领土政治向地区合作的战略转型,逐步确立了地区合作的领导权。随着国家实力的提升和冷战结束后全球化的勃兴,巴西的外交视野愈发广阔。在卢拉执政期间,巴西的全球存在得到显著增强,巴西与非洲、中东和亚洲的关系得到全面加强,巴西还在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世界气候变化大会和世界贸易组织等多边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此外,在消除饥饿、推动可持续发展、捍卫人权、防止核扩散和国际维和等重要领域,巴西也享有国际声誉和影响力。上述加强软实力的做法有效弥补了巴西在硬实力方面的不足,大大缓解了其在实现崛起进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国际压力。
展望今后的大国之路,巴西仍然面临着不少困难。其一,巴西经济的二元结构短期内难以摆脱,经济结构调整任务仍然艰巨。巴西经济对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出口的依赖程度依然很高,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急需提高。其二,巴西发挥全球影响的愿望与国家可支配资源之间存在不小的落差。扮演更大的领导角色要求巴西更加开放本国经济并提供更多的国际公共产品,显然巴西还没有完全准备好。随着中产阶级的崛起,提升教育、基础设施和医疗等国内议程的紧迫性在不断提升。其三,国际体系转型的渐进与艰巨性增加了巴西大国梦实现的难度。巴西大国梦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国际体系的转型,欧美经济转圜后改革国际体系的意愿降低,而金砖国家的合作尚处于初步阶段,巴西可资利用的国际资源尚待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