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美国“看不起”才让印度“伤不起”
2013/12/27
印度对美国的立场明显变得更加强硬了。圣诞前夜,印度拒绝了美国大使馆的要求,没有延长美国领事馆官员的身份证。这些领事馆官员将获得新的身份证件,背面有文字说明:受到重罪指控的领事馆官员不享受豁免权。
显然,这是对不久前印度女外交官在美被捕事件进行的又一次报复。印度驻纽约副总领事科布拉加德被美执法机构以涉嫌签证造假和剥削女佣的名义拘捕后,她声称遭受“卑劣、野蛮”的对待,在印度国内引起轩然大波。媒体纷纷谴责美国,民众群情激奋,在美国驻印使馆前游行示威,焚烧奥巴马画像。印度总理、外长、议会领导人也纷纷表态,认为“这件事不再关乎个人,而是关乎一个国家的自我感知,关乎印度在世界上的地位”。印度宣布收回给予美国驻印外交官的部分外交礼遇,还出动铲车拆除了大使馆周围的安保设施。
这些年来,人们见惯了美印两国领导人的礼尚往来,突然看到两国竟然爆发如此激烈的外交冲突,不免感到非常吃惊。平心而论,科布拉加德事件不是什么大事,但涉及的因素却非常复杂,这为我们揭示了印美关系的微妙和两国对于双边关系的不同期待。
对印度人来说,外交官受辱,深深刺伤了其敏感的大国雄心,在国际社会“伤了面子”。印度认为自己是具有全球影响的大国,具有较高的国际地位,希望其他大国给予应有的尊重。既然美国反复强调希望印度成为其战略伙伴,那么美国更应该尊重印度,给予印度外交人员以适当的礼遇。科布拉加德事件的起因是印度外交官及佣人之间的薪酬纠纷,虽然拘捕过程可能是“依照标准程序处理”,体现了美国人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精神,但毕竟当事者是外交官。即使依照美国法律,该外交官不能享有豁免权,但不经外交部门就直接拘押,确实有些唐突。这说明,美国国内有一批人,在潜意识里就看不起印度,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教师爷”心态,要以美国的标准来规范印度人的行为。
美国人做事欠考虑,而印度媒体及其政党制度也使得这一事件被“上纲上线”地放大了。科布拉加德似乎非常善于利用媒体,而印度媒体又非常热衷于 “国家民族尊严”问题的炒作。印度媒体的炒作,使这一事件在印度社会引起轩然大波,导致民众游行示威,并且成为印度人民党等反对党攻击辛格政府“外交软弱”的武器。辛格政府为了表明其强硬的外交立场、捍卫外交人员利益及国家尊严的决心,进而为明年大选拉选票,在事情还没弄清的情况下,就从总理到外长不断高声喊话,且悍然采取了一些针对美国驻印外交人员的行动。
科布拉加德事件能掀起如此大的风波,媒体炒作和党派政治只是一方面原因,它还说明,印美关系中实际早就潜藏着一触即发的危机。印度和美国对发展双边关系的期望是不同的。印度希望借助美国提高国际地位、加强战略优势和发展经济,但并不想成为美国在亚洲的工具;而美国则希望利用印度牵制其他国家,同时也希望印度开放市场。印美两国对彼此期望的不匹配,使得双方龃龉不断。近两年来,在美国签证法案、印度针对在印美国公司的责任法案、美国退出货币宽松引起卢比暴跌、外资撤离以及美国从阿富汗撤军等问题上,两国间摩擦不断,这一次外交官事件是双方特别是印方怨气的集中爆发。
对于此次风波,双方或将各找台阶进行冷处理。但这可能只是一个开始,如果明年奉行民族主义的印度人民党候选人莫迪出任总理,美印伙伴关系可能会迎来一次真正的挑战——迄今为止,美国还没有恢复莫迪的签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