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八——2013年东南亚地区经济形势
2013/12/16
近年来的东南亚地区经济一直呈现出较快发展、略有起伏的态势。全球金融与经济危机后,东南亚各国很快止跌回升,经济迅速转暖,呈现出积极的发展势头。然而,西方消费市场的疲软,对出口导向的大多数东南亚国家来说,构成了较大挑战。依靠地区内贸易的不断增多,实体经济的稳健运行以及新经济体市场的成功拓展,东南亚国家经济稳住了阵脚,避免了重蹈亚洲金融危机的覆辙。另一方面,东南亚各国经济规模总体上较少,抗风险能力有限,以及经济结构改革意识不强,行动不大,在内外各种因素的冲击下,经济发展仍出现了一些起伏。从地域上看,东盟新成员国,如越南、柬埔寨、老挝和缅甸,因为发展基数较低,显得稍快一些。
从具体国家来看:印度尼西亚国内的通胀呈现出加速态势,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潜在风险。2013年印度尼西亚的实际GDP继续增长,从2012的6.2%达到6.5%左右,预计2014将达到6.8%左右。马来西亚是东盟内最强劲的国内驱动型经济体。得益于外部环境的改善,2013年的马来西亚来自内外的投资继续增长。2013年,马来西亚的GDP增长呈放缓态势,从2012年的5.6%下降到4.7%左右。2013的新加坡经济增长虽然依然疲软,到要比2012年的1.3%要好很多,达到3.2%左右。菲律宾也是国内驱动增长的典型国家。2013年菲律宾经济继续强劲增长势头GDP增长达到5.8%左右,高于2003-2012年均5.2%的水平。泰国2013的GDP增长率为4%左右。2013年的越南经济从2012的5%温和复苏,达到5.5%左右的水平。
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布局基本都是以出口导向性为基础的。除了新加坡之外,大多数国家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还处于现代化阶段,部分国家的农业仍在国家经济结构中占较大比例。例如,2013年缅甸大米出口快速增长,达到150万吨,比2012年增长了88%左右。农业收入约占缅甸GDP中的1/3,农业生产约占缅甸全部出口的30%左右。当然,部分国家的情况也会有例外。例如,印度尼西亚经济发展保持稳健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家庭消费驱动,几乎约占GDP的55%左右,因此受通胀的影响较小。近年来,随着最低工资和公务员年薪增加,印度尼西亚的家庭收入不断提高,增加了国家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泰国家庭的债务很高,消费增长很难持续,成为影响经济稳定的潜在因素。
因此,东南亚各国经济的发展更多地受国内政策的影响。从印尼来看,它的主要挑战是要缩小城乡、东西在发展和教育方面的差距。作为一个拥有众多岛屿的国家,互联互通应该是印尼建设基础设施的首要选择。印尼的卫生医疗支出在东盟国家处于较低水平,社会保障制度仍需要进行改革。马来西亚希望在未来10年实现建立发达经济体的目标。然而,马来西亚教育体系存在着效率不高,针对性不强和女性参与不足的问题。马来西亚需要提高中小企业的生产率,缩小城乡中小企业的差距。
菲律宾的主要挑战是要改善道路基础设施,增加教育和发展资源,保障就业等。道路运输对吸引私营部门投资,促进菲律宾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越南面临着维持经济快速增长,实现发展潜力。越南技术劳工较为匮乏,难以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需要改革职业培训和教育体系。越南的金融体系和国有企业需要改革,提升治理和监管能力,增强国有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柬埔寨面临着建设和升级农业技术的问题。大米出口是柬埔寨的出口引擎,有助于减少贫困,但有待简化出口程序和减少加工程序。生产力较低是柬埔寨许多部门的弱点。柬埔寨的教育和培训体系仍需改革。经济需求和大量非技术劳工形成巨大矛盾。银行部门效率仍有待提高,央行的基础设施需要进一步现代化。新加坡需要提升自己的技术和生产方式。新加坡大力扶植中小企业。新加坡高度重视研究与开发驱动经济增长的政策,试图成为研发密集型的国家。泰国面临着进一步改善教育和医疗卫生体系,以及经济快速发展破坏环境的挑战。泰国在国民教育和医疗卫生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然而,城乡和贫富差距仍然较大,教育质量仍需提高。
当然,东南亚各国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对东南亚各国来说,美国的货币宽松政策引起了外国直接投资、国际援助和本国货币汇率持续动荡。近年来,泰铢的升值对泰国贸易出口造成了一定影响。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是缅甸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力。投资的主要对象为能源、制造业、旅游业、农业和银行部门。新加坡希望成为全球经济的枢纽。新加坡宽松的移民政策是其成为全球城市的重要推动力。然而,新加坡正在收紧对外国劳工的准入条件,同时鼓励外国企业家使用本地人,同时投巨资进行人力资源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