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登录 English

时评

《开罗宣言》是对日本摆脱“战后体制”的有力遏制

  2013/12/3 来源:
一、《开罗宣言》奠定战后东亚国际秩序的基础
12月1日是《开罗宣言》诞生70周年纪念日,这是当代国际关系史上一份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文献。主要表现在:
1、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关键的时刻给日本军国主义敲响了丧钟。《开罗宣言》强调中美英三大盟国将坚忍不拔地进行长期斗争直至日本无条件投降,极大地鼓舞了反法西斯阵营各国人民的斗志;
2、它清晰地勾勒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亚地区的政治版图。《开罗宣言》强调对日本的侵略必须予以阻止和惩罚,要“剥夺”日本用“武力或贪欲”攫取的一切土地。其中,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要归还中国,朝鲜应恢复自由与独立;
3、它是中国第一次与世界主要大国以平等地位磋商战争进程与战后处理的成果。这是中国人民用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巨大民族牺牲的代价换来的国际地位。
《开罗宣言》的内容在同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举行的德黑兰会议上得到反法西斯阵营又一主要成员苏联的赞同,并在1945年7月26日发表的《波兹坦公告》中得到确认。从这个意义上说,《开罗宣言》是奠定了战后东亚国际秩序的基石。
二、围绕《开罗宣言》一直存在着激烈的斗争
日本是接受了《波兹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的。从战后近70年的历史来看,日本国内始终存在着一股贬低和抹杀《开罗宣言》的思潮,少数当权者更公然挑战《开罗宣言》有关战后东亚领土安排和国际秩序的内涵。
1、抬高《旧金山和约》,贬低甚至抹杀《开罗宣言》。中国是亚洲大陆战场上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最大牺牲的国家。但旧金山和会却拒绝让中国出席,而另一个为埋葬日本军国主义做出贡献的苏联也没有在和会缔结的条约上签字。然而,在日本所有政府文献以及学术著作中奠定东亚国际秩序的基石竟然不是《开罗宣言》而是《旧金山和约》。
2、鼓吹“台湾地位未定论”,蓄意将台海两岸的分裂状态固定化、永久化。在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日本政府仍然强调唯有《旧金山和约》才是战后东亚领土安排的法源基础,通过所谓“政治判断”与 “法律判断”切割的所谓二元论模糊台湾是中国领土的属性。
3、以《旧金山和约》为幌子妄图霸占中国的神圣领土钓鱼岛群岛。按照《开罗宣言》,钓鱼岛群岛属于日本军阀用“武力或贪欲”攫取的、应予“剥夺”的土地。但《旧金山和约》却让美国“托管”琉球,而美国又用私相授受的办法,将琉球连同钓鱼岛的施政权给了日本。
三、日本右派政治家始终没有放弃摆脱“战后体制”的图谋
日本右派政治家对于在《开罗宣言》、《波兹坦公告》等重要文献基础上形成的“战后体制”一直耿耿于怀,必欲除之而后快。
“战后体制”包括国内、国际两大层面。就日本国内而言,有3大象征,一是以美国为范本的政治民主制度;二是以放弃战争为核心的和平宪法;三是“重经济、轻军事”的国家发展路线。就国际层面而言,主要包括:1、《联合国宪章》中包含有战败国条款;2、日本领土由《开罗宣言》、《波兹坦公告》明令限制;3、日本必须接受美国驻军,与美国缔结安保条约。
从上世纪80年代的“战后政治总决算”、90年代的“普通国家”论一直到2006年后一度甚嚣尘上的摆脱“战后体制”论,不难发现它们是一脉相承的。2012年9月,安倍在竞选自民党总裁期间再次呼吁日本要“走出战后体制”。他在复出后的所作所为,无论是在钓鱼岛问题上向中国挑衅,也无论是图谋修改宪法、加大军事投入,都是要否定二战成果,推翻战后秩序的倒行逆施。
今年5月26日,中国总理李克强访德期间,专程参观了波茨坦会议旧址并发表讲话。深刻指出《波茨坦公告》向法西斯势力升起正义的旗帜。而且,其中的第八条明确指出:《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而《开罗宣言》中明确规定,日本所窃取的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台湾等岛屿归还中国。这是用几千万生命换来的胜利果实,也是二战后世界和平秩序的重要保证。所有热爱和平的人,都应该维护战后和平秩序,不允许破坏、否认这一战后的胜利果实。
《开罗宣言》是镇在日本军国主义头上的“镇妖石”,是亚太地区的“定海神针”,对亚太地区的安全稳定,乃至对全世界的安全稳定,具有深刻和长远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