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核谈判:6个月窗口期恐难有突破
2013/11/7
可能进入良性互动的缓和进程,但真正突破时机并不成熟11月7日至8日,有关各方重聚日内瓦就伊核问题展开新一轮谈判。由于10月15日至16日的会谈各方比较充分地展现了诚意,特别是美伊双边接触传出了积极信号,国际社会对伊核问题的突破拭目以待。
双方都有迫切需要美伊双方对缓和关系都有着迫切需要。美国总统奥巴马及其国务卿克里均将改善对伊关系作为恢复美国在中东地区影响力的重要举措之一,并试图将美伊关系改善作为其个人的政绩工程。同时,伊核问题本身也有着迫切性。伊朗已经具有生产纯度为20%的核燃料的技术和能力,如任其继续发展,伊朗可能真的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具备制造核武器的能力。如此,美国将面临更加被动的局面。
伊朗现任总统鲁哈尼在第一轮大选中便胜出,反映了伊朗国内对其期待甚高。上任之初,鲁哈尼本人及其政策也得到了最高领袖和议会的支持。这显然是他推行与美缓和政策的最佳时机。学者认为,这一蜜月期可能会持续6个月。这大概便是鲁哈尼为什么提出3-6个月内就伊核问题达成协议的原因。如果过了6个月仍没有进展,那么鲁哈尼的缓和政策将面临更多的国内批评而不是支持。
各自面临强大阻力不过,美伊关系改善所面临的阻力也是空前的。30余年前的伊朗人质危机所造成的心灵创伤仍然是美国上至国会议员下至黎民百姓难以逾越的心理障碍,其直接体现便是美国国会保守派议员对奥巴马政府改善对伊关系的掣肘。即使是在伊朗温和派领导人鲁哈尼出任总统之际,美国国会还不断通过制裁伊朗的决议。奥巴马政府还面临来自其中东传统盟国的强大压力。比如,以色列多次要求美不要轻信鲁哈尼的缓和言论,沙特阿拉伯对奥巴马政府接近伊朗表现出强烈不满。
鲁哈尼则面临来自国内保守派的强大压力。就在鲁哈尼接完奥巴马的电话从纽约回到德黑兰的时候,他受到的欢迎不仅有鲜花,也有表达不满的“鞋子”。
10月份的会谈可能标志着美伊关系将进入良性互动阶段,但是随着谈判进程不断深入,美伊关系将遭遇现实障碍。伊朗官方多次强调不会放弃纯度为5%、即工业用核燃料的生产能力,但可以放弃纯度为20%、即医用核燃料的生产能力,前提是其能够从国际市场上获得医用核燃料。伊朗是一个有着7500万人口的中等大国,且对外部世界充满疑虑,不可能完全依靠外部世界提供工业用核燃料。鉴于此,伊朗的立场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其要求也是刚性的。
美国似乎已经认可伊朗生产工业用核燃料的权利,但是这显然并不是美国的最佳选项。对于美国来说,最佳选项是伊朗放弃所有的核燃料生产能力。因为只有在伊朗放弃所有核燃料生产能力的情况下,美国及其盟友以色列才感到最安全。如此,在美国不太情愿地接受伊朗纯度为5%的浓缩铀的生产能力的情况下,美国断然难以实质性地取消对伊朗的经济制裁。
取消制裁难上加难自伊朗伊斯兰革命以后,美国陆陆续续出台了各种各样的制裁措施,规模庞大,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是以法律形式实施的。取消制裁需要国会进行表决。即使总统认为伊朗已经做出实质性让步,有意改善对伊关系,也难以推动保守且亲以色列议员投票取消制裁。
现实情况是,即使在目前舆论普遍认为伊核问题面临最佳突破机遇的情况下,美国国会仍在试图通过新的追加制裁措施。当然,美国总统是能够有所为的,比如,利用其行政权力暂停制裁120天,期满之后再暂停制裁120天,时间总长度为240天。就这些回报,伊朗方面能接受吗?在美国难以实质性取消制裁的情况下,伊核问题即使能够在谈判桌上产生协议,也难以最终付诸实施。
总而言之,伊核问题以及美伊关系,缓和可能,但真正突破的时机并不成熟。一方面,双方均有着改善关系的战略需要,这将是缓和的主要动力;另一方面,伊朗的立场有一定的刚性,美国又难以实质性取消制裁,无论是伊核问题还是美伊关系,都将难以获得实质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