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融资与多边开发银行(MDB)协同增效”主题论坛在贵阳举行
2025年07月08日
2025年7月6日,“绿色融资与多边开发银行(MDB)协同增效”主题论坛在贵州省贵阳市国际生态会议中心举行。本次主题论坛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主办,贵州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工商银行贵州省分行、贵州省现代金融学会、贵州商学院联合承办。本次主题论坛是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的分论坛之一,来自国际组织、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科研机构及企业等国内外各界代表齐聚一堂,共商绿色融资与多边开发银行协同增效优化路径,共享绿色转型发展机遇。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陈东晓主持论坛开幕式,贵州省副省长郭成林致开幕辞。他表示,绿色转型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绿色金融是助力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手段,期待各方深化合作,共同探索协同增效的优化路径。
在主旨演讲环节,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围绕人民银行牵头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便利多边开发银行等主体释放绿色融资效能等议题发表演讲。王信表示,多年来,MDB在中国金融改革发展,更好支持实体经济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及未来相当一段时期,MDB可望在中国可持续金融的发展中,同样扮演重要角色。人民银行一直高度重视完善可持续金融的体制机制,期待与各方开展深入交流,共同推动绿色金融与多边开发银行协同增效。
在研讨环节,专会的中外嘉宾分别围绕“全球气候融资的新机遇和新发展”和“多边开发银行改革与气候融资的协同增效”这两个议题展开讨论。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工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潘家华主持“全球气候融资的新机遇和新发展”这一议题的研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资金常设委员会原委员朱留财梳理了当前全球气候融资情况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国际平等组织Think Equal部门总监哈利勒·埃卢瓦尔迪希(Khalil Elouardighi)关注发展中国家实现本地工业增长与价值链升级需求;东盟与东亚经济研究所高级经济学家福兹雅·泽恩(Fauziah Zen)强调政府政策在气候融资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美国国家行政科学院院士、国际专家委员会联合主席丹尼尔·古特曼(Daniel J Guttman)直面温室气体排放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长聘教授于宏源从发展效能、治理效率与社会转化方面提出气候融资的优化建议。
世界银行中国首席环境经济学家兼环境协调员乔万宁Giovanni Ruta)主持“多边开发银行改革与气候融资的协同增效”这一议题的研讨。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原副理事长黄晶指出气候变化面临的领导力、资金、技术及公众意识“四大缺口”;腾讯碳中和高级顾问、全球温室气体协议指导委员会理事翟永平聚焦绿色金融创新与跨国气候治理协作路径,分享实践经验;英国海外发展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安娜丽莎·普里宗(Annalisa Prizzon)建议重要金融机构从框架建构、平台搭建等方面提升跨机构协调能力;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叶玉对多边开发银行未来发展做出展望。
闭幕式上,欧盟亚洲中心主席,联合国环境署前署长埃里克·索尔海姆(Erik Solheim)对本次会议作总结。他指出,当前多边开发银行面临着发展和改革的难题,本次论坛为理解如何加强气候融资、技术转让与能力建设之间的协同等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见解,相信未来多边银行可以在全球绿色融资等领域发挥更好的作用。
贵州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范省伟作最后的闭幕致辞。他表示,论坛在资金、技术、市场、政策乃至国际政治、国际贸易等多重困境中,广泛汇聚多方观点、凝聚与会专家共识,为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绿色融资提供了智力支持。
与会各方通过本次论坛,在以下五个方面达成了基本共识:一,对于支持多边开发银行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增强全球气候治理合作的韧性;二,改革多边开发银行的气候融资资金分配,提升其促进气候适应的功能;三,维护全球南方国家在多边开发银行气候融资议程中的主导角色;四,推动多边开发银行在气候融资领域形成协同增效格局;五,多边开发银行面临的地缘政治、大国博弈等结构性挑战,建议以多边开发银行在“全球南方”国家长期项目网络为基础,推进区域平台机制建设,强化其连接主权政府、地方金融机构、非国家行为体与私营投资者的能力,为全球气候融资合作提供制度支撑与集体行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