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登录 English

采访音频

音频|张琪悦接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南海之声采访,谈美国海上霸权行动对海洋安全造成的危害

2022年02月17日

根据南海战略态势感知消息,1月14日美国航母“卡尔·文森”号出现在南沙群岛以西海域,1月20日美“本福德”号导弹驱逐舰未经中国政府批准,非法闯入中国西沙领海、内水,1月22日美国海军和日本海上自卫队在冲绳以南的菲律宾海域进行了空前的力量展示,罕见的“五航母”参加。


新年伊始,美国为何频频在南海掀起风浪,制造事端?美国依然固守海军实力至上,推行海洋霸权的做法将给地区和平稳定带来哪些危害?近日,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张琪悦接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南海之声采访,针对美国海上霸权行动对海洋安全造成的危害做出解读。


以下为访谈音频链接。

https://ytweb.radio.cn/share/albumPlay?correlateId=1665747&columnId=15909833365540

访谈围绕以下五个问题展开:马汉海权论的核心内容及特点、马汉海权论对美国追求海洋控制的影响、国际社会对海洋安全的共识、东盟及美日印澳对海洋安全的认知与行动、中国应当如何应对美国国务院1月12日发表《海洋界限》第150号报告引发的又一次法律论战以维护我国南海主权和海洋权利。


访谈主要观点认为,传统的海权论往往具有零和博弈、单边主义、丛林法则等特点。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汉“海权论”三部曲将对海上核心通道的控制、成规模的远洋军事力量投送、对海洋霸权的争夺作为国家战略能力建设的核心要素,成为引导和支持海洋强国扩大军事力量规模、提升影响力和控制力的思想基础。而后,西方传统海权论和海洋观在海权论基础上发展,通过追求对海洋的实际控制、对海道和重要战略据点的争夺、对海洋资源的掠夺,使海洋成为大国地缘战略博弈的主战场。这种观念一直延续到当代,在以美国为代表的传统海洋国家的观念中有体现。当今,尽管各国在海洋安全关注的事项中存在重合,但更倾向于将自身或利益集团的安全利益放在首位,造成海洋发展的竞争与对立。


我国基于对当今世界国际格局的思考和判断,能够跳出单边主义、冷战思维、强权政治的思维窠臼,避免追求对海洋的绝对控制,反对海上力量发展的排他性和海洋博弈的零和性,将建设海洋强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海洋发展的中国方案与中国路径,以超越国家利益的海洋善治作为发展目标,避免造成西方国家担忧的“修昔底德陷阱”政治逻辑中强国必霸、争霸必战、两败必衰的竞争模式,尽量减少传统海洋强国与新兴海洋力量之间的竞争和对立。


美国国务院《海洋界限》第150号报告否定我国将大陆国家远洋群岛作为整体划设直线基线、主张群岛水域权利,认为这种做法不构成习惯国际法。报告对我国南海主权和安全的危害后果极大。我国应警惕报告成为美国主导新一轮南海“法律战”的武器,为其他南海声索国有可能再提强制仲裁、推进马来西亚外大陆架划界案提供新的论点、论据。我国应完善南海权利论证的各条防线,加强从一般国际法角度开展论证,避免该报告为美国与盟国在南海开展军事活动提供法律依据,更有效地应对我国当前面临的海洋安全威胁和潜在的法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