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东盟外交的背后
2013/1/24
日本新政府上台伊始,就显露出明确的对外政策动向,先后派副首相麻生太郎访问缅甸,外相岸田文雄访问菲律宾、新加坡和文莱后,仍感到意犹未尽,首相安倍晋三亲自出马,访问了越南、泰国和印度尼西亚,与三国高官对“相互感兴趣的议题”进行了协商。日本新政府访问东盟国家的规格之高、行程之密集令国际社会为之瞩目。
从目前来看,日本高官轮番出访东南亚极具代表性,反映了日本新政府对外关系的综合议题。
从经济上讲,日本与东盟的自贸协定已基本谈妥,却一直未能实施,引起了东盟国家对日本的不满。东盟从2011年起提出地区综合经济伙伴关系,与日本以前提出的东亚地区经济伙伴关系的范围基本一致,但更强调东盟在地区合作中的核心地位。日本不得已支持这一立场,但同时参加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谈判,着实让东盟感到不高兴,日本需要具体行动缓解东盟的疑虑。
从政治上看,日本所谓推进价值观外交纯粹是误导。东盟国家政治制度多样性非常明显,相互间在政治领域的合作主要体现为政策协商,而不是政治融合。从安倍访问的三国来看,只有泰国实行的是与日本相似的君主立宪制,但泰国虽居于东盟核心位置,却没有日本的霸权心理,政府更没有日本强势,也没有日本富有侵略性的政治文化。越南是社会主义国家,警惕日本价值观外交才应是其政策指向。印度尼西亚真正实行民主制以来,在政治体制上与西方更相近,在政治文化上兼具伊斯兰特征,与日本也存在着巨大差异。
从安全上看,双方互有需求,东南亚在日本对外战略棋盘中的地位急剧上升。日本目前在钓鱼岛问题上感到来自中国的巨大压力,虽有美国拉偏架,但仍感到难以应对,因此希望用中国的南边分散中国的注意力。安倍对选择访问的三个国家具有相当具体的战略任务。越南是与中国在南海上具有直接利益冲突的国家,泰国虽在南海问题上没有直接利益,但是中国与东盟的协调员,日本必然会挑动泰国将南海问题加到中国与东盟的议程之中。印尼与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利益关系较小,但去年提出南海问题六项原则后未得到中国的正面回应,日本必然会支持印度尼西亚参与解决南海问题的谈判,使南海问题更趋复杂。
东盟国家对日本新政府的外交攻势总体上持谨慎乐观的态度。毕竟,东盟国家从日本那里得到较多经济实惠。然而,东盟各国虽然强调在建设东盟政治安全共同体,重视以东盟为核心的多边平台与地区外国家进行协商,但在对外关系上与地区外国家更强调双边性质,不会屈居于东盟之下。近年来,东盟国家逐渐在政治安全领域将日本置于与美国外交框架之下,日本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经济领域。因此,它们与日本商谈更具实质性的议题是经济合作问题。对日本而言,其政治安全议题必须置于经济合作的框架下才可能取得效果。
东盟国家认识到日本加强存在是在密切配合美国亚太战略调整。当前美国所谓的亚太战略再平衡主要体现在安全领域,与其一直强调的全球战略再平衡的经贸特征存在极大错位。日本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关系正好补充了美国再平衡战略的经济短板。然而,日本与美国在经济上也存在着强烈的竞争关系,加强东亚地区合作未必能迎合美国的战略需求。美国以安全议题为突破口试图获取经济利益的战略布局很难借助日本的政策行动得到实现。
日本新政府高官竞相访问东南亚,凸显了中日韩经济合作遭遇安全瓶颈。中日韩建立多边自贸区,不仅将促进东盟主张的地区综合经济伙伴关系,也将平衡三国对是否加入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的紧迫性。当前,日本高官前赴后继访问东南亚的明显信号是,由于安全议题的原因,日本对中日韩建立东北亚自贸区开始失去信心,转而努力夯实与东南亚各国的经济联系。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日本新政府的外交无序。安倍晋三重掌政权之前,就公开希望立刻访问美国。由于担心日本发展前景可能损害自己在东亚的战略基础,美国婉拒了日本的访问请求。日本新政府不得已将努力方向转向了东南亚。
对此,中国应持以平常之心谨慎对待。中国一方面要有信心,日本拉拢东盟的政策围不住中国。中国与东盟具有相当成熟的联系渠道,双方在许多问题上的立场已经相当明确,不是日本通过游说就能够轻易改变的。日本加强与东盟国家的经济联系有助于东亚地区合作,这也是中国所希望见到的。另一方面,中国也要持警惕之心,紧密关注事态的发展动向。